祭灶节小知识 祭灶节还叫什么节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9
祭灶节小知识,祭灶节是中国汉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也叫做“灶君诞”、“灶神节”、“灶王诞”、“灶仙节”等。这个节日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庆祝的,人们以祭拜祖先及灶神为主要内容。在祭灶节中,人们会在家中放置各种食品、水果、糖果等,为灶神供奉,以祈求来年家庭平安、吉祥如意。同时,也会在家门口或街道上燃放爆竹,据说能够驱逐鬼怪。祭灶节已经有超过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祭灶节还叫什么节
祭灶节,也叫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是汉族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附近。这个节日被视为过年的开始。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和其他民间神灵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是灶君要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因此,在这个时候,人们会在家中奉拜诸神和灶君。此外,祭灶节还有其他名字,比如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送神”,琉球语中的“御愿解”等。虽然祭灶节时间在不同地方有所不同,但在汉族社会中,它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农历腊月二十四夜是传统的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因此,人们通常称之为“二十四,祭灶日”,并且流传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日去,初一五更来”的对联。这一天,或者提前的时候,每个家庭都会准备好玉米或小米制成的“祭灶糖”,并在晚上献给灶王爷,意味着千万不要让他把坏话回报给天神。同时,人们还会放鞭炮送灶神。
祭灶结束后,人们通常会把剩下的祭灶糖与炒好的玉茭一起搅拌成团子,分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们吃。
祭灶日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新年的前奏。清朝后期,在北方,人们流传一个口诀,具体内容如下:二十一日,送走女儿;二十二日,送离家的小四(指姓四的女儿离家嫁人);二十三日,祭祀灶王爷;二十四日,打扫卫生;二十五日,准备年夜饭所需的煤炭和泥土;二十六日,宰杀猪羊取肉;二十七日,去逛集市(或者对着墙角的石磨磨米面);二十八日,揉团(用面粉和水揉成的面团)蒸制年糕;二十九日,酿制米酒;正月初三十日,在墙上贴上“胖孩”图案;正月初一,人们协着抬起屁股向灶神行礼。
据《礼记.月令》记载,祭灶之礼设主于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者。祀守被列为五祀之一。在《战国策赵策》中也记录了祭灶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祭灶的风俗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并且历代相沿成习,通常在腊月24这天举行。唐代的罗隐还送了一首送灶诗,其中有名句:“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灶神是居家过年、开门迎客、出门在外一定要尊重的神灵。正月初二到初八是祭灶的传统节日,也叫灶君节。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要洗扫清洁房间,用鲜花、水果、糖果、酒、肉等物品供奉灶神,向灶神祈求健康平安、家庭幸福。
在民俗文化中,祭灶还有很多象征意义。比如说,烧灶时不能使用刀具,因为刀具代表着凶器,有破坏和伤害的意味。又比如说,为了表示家中牛马繁荣昌盛,烧灶时还要加入黄豆、蚕豆等豆类。
总之,灶神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祭灶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前的序曲是腊月二十四的“祭灶”活动。在古代,这个活动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外出做官、经商或读书的人员,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中团聚,享用自家制作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为来年保家平安。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日作了详尽的描述:“传说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这首诗以清新唯美的方式描绘了古代祭灶和宴席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云车风马和家庭中的杯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宴席的盛大氛围。接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等描述了丰盈的菜肴和美味的甜品,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美食的画面。
在这样的宴席中,男儿向女儿酒杯中倒酒,而钱灶君的欢欣和女佣们的争斗、猫狗的添乱,也从侧面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生动而真实。
最后,诗人又特别提醒读者勺长勺短不要重复,表明节俭之风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整首诗字字珠玑,清新而生动,表现了古代人们祭灶和宴席的热闹氛围和细节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