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风俗2024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风俗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4-03-04
二月二龙抬头风俗2024有哪些,龙抬头有哪些风俗?龙抬头有哪些活动?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想知道2024年你的运势如何,可点击下方图片,专业老师为您1V1分析!~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有哪些
习俗一、剃龙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也就是民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是要剃头发的,无论南北皆有这个风俗,在正月不能理发,二月二理发谓之剃龙头,如果这一天剃龙头,会让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你也可以看到很多的理发店今天生意非常的好。你的头发比较长的话,不妨今天也理一理,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剃了头,讨个好彩头,好运自然来。
习俗二、食龙肉
主要是指猪头肉,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吃猪头部上的肉,这个地方的肉口感劲道,而且吃起来也不油腻,特别适合下酒吃,如果没有时间制作猪头肉的话,不妨去卤肉店买上一点,也好讨一个吉利,吃猪头肉也叫吃龙头,寓意抬起一起好兆头。
习俗三、祭社
南方的一个习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一天其实也是土地神的诞辰,祭社也是祭祀他,民间一直认为,土地是万物之始,土地生万物,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有财富,祭社对于生意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天,希望可以得到财神的保佑,在新的一年当中财源滚滚来,不论是正财还是偏财,都能够向着自己。
习俗四、舞龙
舞龙灯是一种中国的传统舞蹈,只是现在没有以前那么流行了,记得那时候,只要有重大的事情,都会舞龙舞狮,这个舞龙的龙身,都会安置在龙王庙中,等到重要节日,就把龙身和龙头接起来,舞动起来,只要是舞龙的队伍,走到哪里都不会愁吃的,它也是人们祈求龙王赐福的一种形式。
习俗五、熏虫
熏虫它不是真的去熏虫,而是指二月二的一种油煎饼,人们把这种饼叫做熏虫,明代的时候在《好食纪略》中国就有这个说法,摊为煎饼,明曰熏虫。
习俗六、打灰囤
在民间流传着的一个习俗,二月初二早上,人们用草木灰,在院子里面画一个圆,称之为“灰囤”,然后还要在灰囤中,撒一把五谷,寓意新的一年粮满仓,谷满仓,风调雨顺,年景丰收,这个习俗在北方特别的多,比如河南、山东、辽宁、河北等地,都有这个习俗。
习俗七、开笔礼
开笔礼也叫破蒙,古代读书人的四大礼之一,家里有孩子的就要重视一下了,按照说法,学童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启蒙老师,会教写字、读书、然后拜孔子像,这样就可以入学了,这就是开笔礼,现在孩子读书,以前家长要重视,尤其是刚开始要培养他的兴趣,以后获得功名。
习俗八、吃春饼
吃春饼原本是立春的一个习俗,后来慢慢的二月二龙抬头也要吃春饼,春饼实则是一种很薄薄的饼,吃的时候把喜欢吃的蔬菜卷在里面,这就是吃春饼。在以前是皇帝赐白宫春饼,如今是家庭主妇做给家人吃,祈盼在新的一年,有丰收,也是喜迎春天的一种形式。
习俗九、吃驴打滚
北京的特色小吃,是老北京人特别喜欢吃的一种食物,这个名字的由来,在于它的制作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要用到黄豆面,就如驴在地上打滚,所以得名驴打滚,二月二很多人出去踏青,就会来上一个驴打滚,希望在新的一年,开开心心事事顺遂。
习俗十、抢炮会
抢炮灰也叫抢炮头,这种风俗最早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举行仪式的时候,比如放鞭炮完以后,就会有抢炮头的习俗,这也是人们你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一种形式。
习俗十一、吃龙须面
北京地区的一种习俗,吃龙须面,其实就是吃面,这一天吃的面,因为是龙抬头节日吃的,而且又形似龙须,所以把这个面称之为龙须面,同样希望在新的一年,可以得到龙的庇佑。
习俗十二、吃龙鳞饼
农历二月二日所食之薄饼,就叫龙鳞饼,这一天的饮食习俗,基本上都是以龙食来展开,这个饼说是龙鳞,吃了以后可以得到吉祥。
今日是农历的二月二也是龙抬头的日子,老传统12个习俗分别是食龙肉、剃龙头、祭社、舞龙、熏虫、打灰囤、开笔礼、吃春饼、吃驴打滚、抢炮会、吃龙须面、吃龙鳞饼。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1、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3、民俗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人抬头。”这句老话为人的昂扬向上定下了调子。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代名词。此间,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由于天气转暖,因对流而形成的积云逐渐增多,降水量自然明显转多。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传说龙抬头节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据说,这便是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以上就是二月二龙抬头风俗2024和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风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