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节气有多少个 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10-07
农历节气有多少个?我国农历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的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二十四节气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农历节气有多少个】
我国农历有24个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 “岁”。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表具体时间
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
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
秋季: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0月23--24日。
冬 季:立冬: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
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
节气是按阳历计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1周,每天还要自转1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为例,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北回归线)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日长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南回归线)时称为冬至(日短至);夏至和冬至表示已经到了夏季的中间和冬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表示到了春季的中间和秋季的中间了,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即“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1周是360度,即太阳黄经等于360度。如果把360度分为24等份,每1等份为15度。也就是说,每1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地球围绕太阳每公转15度就有1个节气。节气都是指的时刻,2个节气相隔15天左右。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长至”,即夏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即冬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这4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8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提到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了农历闰月的办法:“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严格地讲,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相间排列。如立春、雨水……前者为节气,后者为中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阳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3种情况。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1、立春: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春回大地,它是春季的第一天。
2、雨水:我国多数地区停止降雪,开始下雨且雨量逐渐增加。
3、惊蛰:开始打雷,蛰伏在地下的冬眠动物被惊醒开始出土活动。
4、春分:太阳由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上方,赤道附近昼、夜相等,它是春季的中间一天。
5、清明: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渐增,适应谷物生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增高,它是夏季的第一天。
8、小满:麦类等作物子粒逐渐饱满,开始成熟。
9、芒种: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收割后开始播种谷、黍、稷等作物。
10、夏至: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它是夏季中间的一天。
11、小暑:暑气上升,但还不是最热的季节。
12、大署:暑气最大,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13、立秋:秋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凉爽,它是秋季的第一天。
14、处暑:处即止息,表示暑天到此为止。
15、白露:气温逐日降低,天气转凉,昼暖夜寒,形成白色的露水。
16、秋分:太阳由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上方,赤道附近昼夜同长,它是秋季的中间一天。
17、寒露: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地面的水气遇寒冷天气凝结成霜,降落地面,故称霜降。
19、立冬:冬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寒冷,它是冬季的第一天。
20、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雪量小而不多。
21、大雪:气温逐渐下降,降雪量开始增大,地面出现积雪。
22、冬至: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它是冬季中间的一天。
23、小寒:寒冷的冬天来临,但还未达到最冷的时候。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在九九寒天的第三九,所以有冷在三九之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