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节气是谁发明的 农历节气有哪些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10-07
农历节气是谁发明的?我国农历一共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够准确反映自然节律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是颛顼研究出来的,根据书籍文和字记载二十四节气应该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发明的,那么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农历节气有哪些的解析,感兴趣就关注下吧。
【农历节气是谁发明的】
中国农历的发明人是谁?
发明人是万年。他在阴历的基础上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而发明阴阳合历的万年历,所以后世也将农历称为万年历。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它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
在农历发明之前,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阴历。直到夏朝祖乙王统治的时候,一个叫万年的人在阴历的基础上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发明了阴阳合历的农历,所以后人认为夏朝的万年就是农历的发明人,并且将农历也称为万年历。
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将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并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从而形成二十四节气。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并且其平均历月是一个朔望月。
24节气是谁研究出来的?
24节气是颛顼研究出来的,颛顼创立了“颛顼历法”。他根据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这些现象,发明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措施,组织人力物力,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简易的二十四节气历法。
“颛顼历法”不复杂。它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一月至十一月为三十天,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就有十二个节气,基本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为以后细化二十四节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一个大体过程。
“颛顼历法”给后人带了许多便利,并可利用开发的潜质。古人在使用“颛顼历法”发现一些新的现象,例如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354.355天,因此,古人叫“大月”是“大尽”即“大尽月”,“小月”是“小尽”即“小尽月”。又发现阴历与阳历天数的差距,如农历即阴历朔望月,朔望月每月29.5306天,其全年天数与阳历即太阳年全年天数相差十天二十一小时,无形中又冒出来一个闰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为此,又出现了如何解决闰月的问题。
战国末期《尚书·尧典》中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是说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在这之前是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自从有了这个规定,一切都按新规定行事了。
根据记载,单纯地讲二十四节气来历,有书籍文字记载的应该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发明的,确切地说是农民经验,通过文人用文字完善总结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表具体时间
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
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
秋季: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0月23--24日。
冬 季:立冬: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
【农历节气有哪些】
我国农历有24个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 “岁”。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1、立春: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春回大地,它是春季的第一天。
2、雨水:我国多数地区停止降雪,开始下雨且雨量逐渐增加。
3、惊蛰:开始打雷,蛰伏在地下的冬眠动物被惊醒开始出土活动。
4、春分:太阳由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上方,赤道附近昼、夜相等,它是春季的中间一天。
5、清明: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渐增,适应谷物生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增高,它是夏季的第一天。
8、小满:麦类等作物子粒逐渐饱满,开始成熟。
9、芒种: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收割后开始播种谷、黍、稷等作物。
10、夏至: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它是夏季中间的一天。
11、小暑:暑气上升,但还不是最热的季节。
12、大署:暑气最大,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13、立秋:秋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凉爽,它是秋季的第一天。
14、处暑:处即止息,表示暑天到此为止。
15、白露:气温逐日降低,天气转凉,昼暖夜寒,形成白色的露水。
16、秋分:太阳由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上方,赤道附近昼夜同长,它是秋季的中间一天。
17、寒露: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地面的水气遇寒冷天气凝结成霜,降落地面,故称霜降。
19、立冬:冬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寒冷,它是冬季的第一天。
20、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雪量小而不多。
21、大雪:气温逐渐下降,降雪量开始增大,地面出现积雪。
22、冬至: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它是冬季中间的一天。
23、小寒:寒冷的冬天来临,但还未达到最冷的时候。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在九九寒天的第三九,所以有冷在三九之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