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哪个季节 三伏天的典型气候特点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10-07
古人将四季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不同的节气体现了这个季节这段时间的气候温度特点,你们知道三伏天是节气吗?三伏天是哪个季节?三伏天其实不是节气,三伏天多出现在夏季,这个时候天气往往是闷热潮湿的,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真准备的三伏天的典型气候特点,来和大家一起看看吧!
【三伏天是哪个季节】
三伏天出现在夏季,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伏天指的是小暑和处暑之间,一年中最闷热又潮湿的日子,所以是夏季。
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相配的干支纪日法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时是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便是三伏。
伏天是一年四季中阳光最猛烈的时候,此时,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潮湿闷热,容易导致人体汗液难以排出,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人就容易中暑。所以在这段时期,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好防暑工作,不要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时要戴遮阳帽或遮阳伞,不要剧烈运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建议食用有营养、易消化的食品,并注意饮食卫生,提高身体免疫力。
三伏天的含义
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三”,指的是将伏天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
——“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也有着宜静不宜动的意思。
每一年入伏的时间并不相同,中伏的长短也不一样,可以用“夏至三庚入伏”这句口诀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着来计算的。
三伏天名字的由来
一般来说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三伏天的典型气候特点】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
为了平安度过“苦夏”,提醒大家:注意补充水分,充分饮用凉开水,同时补充绿豆汤、酸梅汤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
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工作,如必须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采取防晒措施;
在饮食调理上,要以清淡为主,适当吃些清热解暑的鲜蔬和鲜果。
三伏天有什么讲究?
防晒防中暑
三伏天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温度特别高,尤其是中午的时候,预防中暑是重中之重。营养学专家提醒:当最高气温超过30°了,人就要减少运动量,不要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并保持充足的饮水。
上午十点到下午三四点,紫外线指数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此期间减少户外活动。要外出的话,要做好相应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太阳镜、涂防晒霜,还可以多补充些淡盐水和绿豆汤,消暑又补充水分。同时家里还要备着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扶阳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冷饮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吃冰吃雪糕,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气就重的人,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又养生。如果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人。
三伏天适合的饮食
1、苦瓜
苦瓜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C、钙、铁等,苦瓜味苦,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苦瓜能泄去心中烦热,排除体内毒素。苦瓜最好的吃法还是凉拌,凉拌能够很好地保留苦瓜中所含有的维生素。
2、莲子
入伏后多吃莲子可祛火,热天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易烦躁、伤心。莲子芯的味道虽苦,但可清心火,还有降血压作用,适宜体质虚弱、心慌、失眠多梦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结、腹胀者,最好少吃。
3、绿豆
夏季三伏天高温,人易出汗,使机体因丢失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而导致内环境紊乱,而绿豆中含有丰富无机盐、维生素。在高温环境中以绿豆汤为饮料,可以及时补充丢失的营养物质,还有着清热解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