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是什么时节 孟夏仲夏季夏的区别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10-07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孟夏,孟夏其实就是夏天的第一个阶段,人们将夏天分为“孟夏”、“仲夏”、“季夏”,那么孟夏是什么时节你们知道吗?孟夏、仲夏、季夏分别代表了夏天的三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天气是不一样的,而小编今天就来和大家讲一讲孟夏仲夏季夏的区别,来一起看看吧!
【孟夏是什么时节】
孟夏在古代时代指的是农历四月。
孟夏也叫初夏,指农历四月。农历一年四季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节的排列。农历夏天的三个月是四月、五月和六月。
分别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进入夏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4月是孟夏,用十二支中的巳说,月是阴历。
孟夏是进入夏季的一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则为“巳”,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期间我国只有南方一些地方有夏季景象。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这句话出自明人《莲生八戕》一书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成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
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所以,我国古代很注重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是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这个时节,在战国末年就现已确立了,此刻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明行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端。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显着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成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孟夏的养生原则——侧重于健脾清热
中医认为“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因此补心阳之时也应注重滋肾水。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贪冷食必伤脾胃,且脾主四季,夏季也应注重健脾,才可“培土制水、水土合德、心有所涵”。
因此孟夏饮食应以增酸增咸、养心补肾、健脾为总原则。孟夏雨量增多,脾喜燥恶湿,应健脾益气,使生化有源,四肢百骸得养。天气闷热潮湿,湿热易合而为病,常表现为头身重着、脘闷腹满、口苦、食欲差、小便黄而少、里急后重、腹泻腹痛等症状。饮食的选择上可着重于健脾清利湿热,如茵陈蒿、薏苡仁等。忌食肥甘厚腻、生湿助湿之品。
【孟夏仲夏季夏的区别】
区别是时间的先后顺序不同以及所包括的节气不同。农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
古代孟、仲、季通常用来按出生顺序代指兄弟排行的大小,所以也可以用来表时间的先后。
把夏分成三个均匀的段,那么孟夏,仲夏,季夏,就是这三段按时间先后的名称。
各自包含的节气是有孟夏:小满、芒种,仲夏:夏至、小暑,季夏:大暑、立秋。
孟夏如何养生?
立夏——养心补血,多吃点“苦”
立夏以后要养心补血。心血不足,会有很多表现:比如嘴巴干、便秘、唇甲色淡、面色少华;有些人还会出现口舌生疮、入睡困难的反应。熬夜、睡眠不足,反过来又会伤阴血。养心血首先要把握好睡眠,睡眠长度和质量都要有保证;饮食上,要把握“春夏养阳”的原则,选择温补阳气、有辛味生发的食物,如生姜、韭菜、大蒜、芥末等;还可选择祛湿的食物如淮山药、芡实、赤小豆等,以去除身体内湿气。
注意补充蛋白质,可选择鱼类、肉类,可以多吃豆类,选择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要少吃生食,少喝清凉饮料,多吃甜食少吃酸食,避免寒凉伤阳气,同时用甜食养脾气,达到祛湿养脾的目的。夏季可以适当补充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苦瓜叶等,用带苦味的食物养心清热。
小满——防暑湿是养生第一招
常把苦菜端上桌
小满节气人体生理代谢旺盛,营养物质消耗会增多,应及时进补,且偏于清凉,切忌过于温热,损耗阴津,过于寒凉的食物也不要摄入过多。给大家推荐吃苦菜。
苦菜,性味苦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指出:“苦菜调十二经脉,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强力明目”。腌苦菜是夏日佐饭的美味佳肴,可以爽口开胃、消暑、清心除烦。
夜短更要早点睡
夏天昼长夜短,对很多人来说,按点睡觉是个难事儿,但休息不好,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应从小满开始,及时调整作息,保证晚上10点到11点就寝,早上5点半到6点半起床,午饭后半小时做短时午睡。这样,等酷夏真正到来,我们就能养成合理的作息了。
仲夏如何养生?
芒种——过好苦夏就得养成仨习惯
晚睡早起 午睡补眠
芒种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人体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大自然阳气充盛的特点,从而利于人体气血运行。但是夏季阳光照射强烈,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从而顺应旺盛的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
夏天白昼较长,睡眠容易受到干扰,这时候适当的午睡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午睡时间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对于上班族而言,若不能午睡,也可以闭目养神30~50分钟。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正是心经当令之时,心要静养,夏季在五行中对应于心,因此夏季午睡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食宜清补 苦夏不苦
夏季饮食应少荤多素,宜多食蔬果谷物类。在果蔬中尤其推崇“瓜族”,如苦瓜、冬瓜、西瓜、香瓜等。明代李时珍认为粥是夏季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清心祛暑之品加入粳米中煮粥,凉后食用可健脾胃,祛暑热。薏米赤小豆粥清热健脾,利湿养肝;冬瓜荸荠粥补益胃肠、生津除烦。
夏季在“五味”中对应于苦味,主入心经,因此苦味食物大都具有清热解暑、燥湿坚阴的作用,芒种后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生菜等,对人体大有裨益。正所谓“苦夏食苦夏不苦”。
适量运动 早晚为宜
芒种到夏至,虽还不到最炎热难耐的三伏天,但是此时气温也已升高,尤其是正午时分。“汗为心之液”,因此午时运动流汗最易伤心。对爱运动的人,建议在气温较为凉爽的早晨或者傍晚适当运动。可在公园、森林等空气新鲜的地方,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
虽然有人认为出汗多就是运动到位了,但是这时运动可别追求大汗淋漓。本来这时气温就较高,若再剧烈运动,就会导致汗泄太多,轻则伤津,重则耗液,不但伤阴液,也会损阳气。
夏至——跟着运气来调补
”6月21日为丁酉年夏至日,《礼记》记载“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至此,时序已进入仲夏、盛夏,这一时段也属于运气理论的“三之气”(5月21日~7月22日)范畴。
按运气理论分析,主位太徵火,客气阳明金,结合丁酉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木运不及的运气特点,这一时间段可出现心胁暴痛、腹痛便溏、寒热往来、心系及肝胆脾胃疾病,易出现发热、口苦、口干、口腔溃疡、痤疮、血压不稳定等症情。《黄帝内经》给出了“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的治疗调摄原则。
果蔬顺时有窍门
夏至这一时段除多食丝瓜、瓠子等葫芦科的时令瓜类蔬菜,还建议可以吃点番茄、海带。番茄微寒,味甘、酸,归肝、肺、胃经,可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番茄可以做蛋汤或番茄肉丸汤、番茄滑肉汤。海带咸、寒,归肝、肺、肾、胃经,有“长寿菜” “海上之蔬”美称,也有祛暑等功效,可以做海带鸡蛋汤或海带排骨汤,海带虽好,也要注意不能过食,过量食用会出现剐胃、嘈杂等不适。
夏至时段,水果的选择也要注重“时令”性。橙子、桃子、杨梅味酸,符合“以酸补之”的原则,同时富含钾,有利于保持人体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平衡,使神经肌肉兴奋性维持常态,协调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
避暑降温不贪凉
灵枢·本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嵇康《养生论》也说过:“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季夏如何养生?
小暑——平心静气 少动多静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节至小暑,也就进入了我们常说的“三伏天”,连风也变得热浪滚滚。
平心静气:
中医讲究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心神受损则必涉及其他脏腑。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子就是这个道理,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少动多静:
炎炎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养生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此时,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最好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还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
切勿赤膊:
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摄氏度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所以,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小暑节气,太阳距地面较近,晴天空气中紫外线含量在一年当中是比较高的,因此赤膊也容易造成晒伤。
大暑——讲究“清”“静”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个时节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心气易亏耗,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易生疰夏、中暑等病。
调养心神安然度夏
大暑时节,人们情绪容易烦躁,激动,喜欢乱发脾气,心情不好,应注意进行日常自我调节。“调息静心,长如兆雪在心。”是古代夏季养生的原则。日常生活中,切忌过于激动、急躁愤怒。在大暑之日,可敛息涵养心神,压抑心火,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要吃果蔬也要补充蛋白质
大暑时节,忌食过于生凉食物。早餐要吃热的食物,以提振胃气。早晨由于夜晚的阴气未散,人体内的肌肉、神经、血管还处于收缩状态,吃冷食会使各个系统收缩得更厉害,不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