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传说故事 七夕节和哪个神话故事有关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8-10
七夕节传说故事,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七夕节是其中之一。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七夕节也被我们称为“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还叫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你想知道七夕节的由来和其中的故事和传说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七夕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吧!
七夕节和哪个神话故事有关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是乞巧节。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代彩女常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用七孔针刺织牛宿、女宿图案的习俗。唐朝的诗词中也经常提到妇女乞巧,比如王建的诗句“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唐太宗和妃子每年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也都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流传至今。
“七夕”一词最早是源于人们对天文的崇拜。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至少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已经开始记录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信息。人们对星星的崇拜不仅限于牵牛星和织女星,还涉及到东西南北各有七颗星星代表方位的观念,这就是二十八宿。北斗七星是最亮的,可以帮助人们在夜晚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也叫魁首。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状元被称为“大魁天下士”,所以七夕也被称为“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留了最早七夕与星宿崇拜相关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古代中国人将七日和七月都看作是“七”,给人以时间的感觉。古人将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称为“七曜”。在时间的计算中,选择“七七”作为终结点。旧时北京给亡者做道场,往往要做满“七七”才算完满。现在的“星期”一词在日语中还保留了以“七曜”计算时间的意义。此外,“七”和“吉”谐音,“七七”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台湾把七月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草书中的“喜”字的形状好像连着写的“七十七”,所以七十七岁也被称为“喜寿”。
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是一个美丽的、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以"爱情"为主线,因此善良的人们将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现在很多人希望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大东》中的一段描述,其中牛郎织女的形象源自于天空中的织女三星和牵牛星。后来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对牵牛织女的描述。在秦汉时代,已经有了牵牛织女无法相聚的传说。
到了南朝梁时期,《小说》中对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了粗略的梗概,而后的各个时代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到了明清时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搜神记》和《太平广记》中得到了更为完整的描述,这对故事对后来的版本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每到农历七月初七,人们依然怀着对牛郎织女的美好祝愿和希望,庆祝七夕节。在这一天,人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并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以祈求自己心灵手巧、婚姻美满。
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等。实际上,这些说法更多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七夕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其起源和传说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版本较多,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在这一天,除了庆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穿针乞巧、晒书晒衣、贺牛生日等传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