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为什么又叫打春 打春的由来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3-29
立春为什么又叫打春,在春天的民间街坊小巷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打春”这个词语。那么,“打春”具体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节气吗?想知道答案吗?那么,下面,就快跟着小编一起来去了解一下,打春究竟是什么意思吧。
打春的由来
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旧时,府县官会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并放置在衙门前。而在“立春”这一天则会用红绿鞭抽打春牛,因此被称为“打春”。
2.旧风俗,指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丰年或是敲打小锣、竹板等,唱着歌词,挨户索取钱财的习俗。
打春”这一风俗最早起源于皇宫,据传说在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会庆祝一番,其中包括要打碎在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以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意义来象征催耕。在打碎春牛的过程中,人们会抢回春牛的碎片,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这一传统被记录在《京都风俗志》书中。
在古代中国,芒神也被称为春神,是主宰农事的神祇。这一点在《礼记》和《左传》中都有记载。在北京的庙会上,人们会卖春牛图,并画一个男人牵着牛,这就是芒神的形象。即使已经进入城市的人们,也会把春牛图带回家,因为春牛的碎片和春神一样,都是为了祈求一年的听收获。
彩牛绘身,鞭炮齐鸣,装扮成春官,跑在道前接芒神,打春牛的仪式历史悠久。最早皇上亲自出马操办这一切,在宫内亲自迎接芒神和春牛。最初皇上还要像模像样做亲自扶犁状、剪彩一般,做个象征性的造型。宋《东京梦华录》记载芒神和春牛“从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礼仪隆盛倍至。
这一传统出现了些许变动,在后来的历史中已经有了一些记录。具体来说,芒神和春牛的位置从宫前移至了郊外。尽管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京城的仪式仍然由宫廷委托顺天府伊来组织完成,带有一些普天同庆、官民同乐的意味。
明崇祯年间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春场的情况。春场位于东直门外五里处,场内有一座春亭,这座亭子是万历年间由府伊谢杰建造的。在春场中,有一项传统活动是在先春一日,京兆府会迎春,活动的顺序是旗帜先导,紧接着是田家乐、勾芒神亭、春牛台,县令、左右参议、京师儒官排列在最后。当天,京兆府官员们都穿着朱簪花的朝服,骑着马,丞尹则乘坐舆车。在进入府宅之前,各个官员会在场内抬着小牛芒神进宫,向皇上、皇后和皇子进贺春。这项活动在立春之前进行,县令和相关的官员们都身着公服,礼拜勾芒,然后以彩仗和三头牛开始犁地耕种。
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据清朝潘荣升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立春日,大兴宛平县令在午门外设案,府县生员舁进,礼部官前导,尚书、侍郎、府展及丞后随,由午门中门入。”可以看出,当时这一仪式的气势非常宏大,并且至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但是,与最早的“众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以求吉祥不同的是,那时的“打春”已经变得更加繁复。府伊带队抬着春牛从午门进入宫内,百官朝服,彩仗鞭牛,场面更加壮观。打完春牛后,各官员还可以得到皇上的彩仗作为赠品。他们就像以前的农民一样,兴高采烈地把这些彩仗带回家,祈求一年的丰收和好运。这种祈求和保佑的含义是延续和继承前辈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