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代冬至习俗盘点 古代冬至有什么传统习俗呢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4-03
有关古代冬至习俗盘点,近年来,年轻人确实更加热衷于过外国节日,而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不足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冬至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节日,不仅是君王的庆祝日,也是普通人的重要日子。以下是关于冬至习俗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冬至有什么传统习俗呢
冬至节又被称为冬节或交冬,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节在宫廷和民间历来备受重视,也有“冬至大如年”的称谓。自周代起,冬至节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中写道:“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句话旨在祈求神灵保佑,消除国内疫疾,减少荒年和人民的饥饿和死亡。感谢您对我的纠正。
《后汉书礼仪》中记载:“在冬至前后,君子应该保持安静,百官必须克制自己的行动。”此外,还要挑选出“才华出众之士”来演奏瑟琴吹笙,奏响“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记载,魏晋时期的冬至日,各国使臣和百官会聚于此,向晋朝表示祝贺。据说,这种仪式的隆重程度堪比正旦。
唐宋时期,冬至和岁首都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节日。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份名为《东京梦华录》的书,其中写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视此节日。即使是贫穷的人,在一年之中也要积累债务和借款,以赶在这一天更换新衣服,备办饮食,享受祖先的祭祀。政府官员会放宽管制和限制,庆祝和往来的活动犹如其他年节一样隆重。”
明清两代皇帝都举行过庆祝冬至的祭天大典,称为“冬至郊天”。这个仪式包括宫廷内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还有互相投刺祝贺的活动,类似与元旦。但在民间并没有以冬至为节日,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从冬至开始,白昼逐日加长,黑夜也逐日缩短。在中国古代,礼天崇阳的传统非常重要,因此,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非常看重的一个活动,可以说是国家级的盛会。在这一天,皇帝会斋戒之后,前往皇城南郊的圜丘祭天,整个仪式隆重且复杂。皇帝按照礼仪官的引导完成早已熟悉的规定动作。同时,在冬至这一天,“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梦梁录》)。
冬至日的朝会非常热闹。官员和外藩使者都需要参加这个盛大的仪式。在仪式上,文武官员会整齐地排列在殿中,这被称为“排冬仪”。皇帝到达前殿,接受朝贺,仪式与元旦时类似。《汉书》中说:“冬至时阳气渐生,君道长久兴,因此需要祝贺”。 修改重点: - 将“也很热闹”更改为“非常热闹”,加强了语气。 - 将“宋时俗称”改为“被称为”,因为“宋时”并不是文章依据的时代。 - 改变了句子结构,让文章更易读。 - 将“君道长”改为“长久兴”,更加简洁、通俗易懂。
古人认为冬至是一个吉日,因为过了冬至,白昼就会逐渐变长,阳气也会逐渐上升。在《后汉书》、《晋书》等史籍中都有冬至日贺冬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这一习俗更加盛行,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据《梦梁录》记载:“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在这一天,车马喧嚷,街巷热闹,行人络绎不绝。而在明清之际,这一习俗曾经一度被废止,但清代以后直到近现代,人们仍保留了冬至节的习俗。在冬至期间,人们会前往岳祀、城隍等各大庙宇炷香祭拜,也会在家中享用美食,举办庆祝活动。
冬至节是庆祝冬季到来的重要节日。其中最具特色的仪俗是“履长”和“隆师”。履长指晚辈向年长者行礼,特别是儿媳子向父母献上鞋和袜子。与平常昏定辰省不同的是,冬至节要举行家宴,向父母年长者行礼。另外,媳妇也要向公公和婆婆献上鞋和袜子,这正是履长的原意。这种仪俗形成已久,在魏晋时期已经非常普遍,比如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写道:“亚岁迎样,履长纳庆”。
在古代,冬至这一天会举行“隆师”活动,其中“隆”有“尊崇”的意思,“隆师”就是敬师、拜师的意思。在这一天,学生们会一起拜访孔圣人,向他祝寿,然后弟子们会拜访自己的老师,窗户之间的同窗会交互拜访。这一风俗在当时非常流行,许多书院、学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视这个习俗,甚至在民国后,一些私塾仍在继续奉行“隆师”。
“入九”即是指农历的九月份,据说此时已经入秋,气渐寒,于是就有一些文人、士大夫们发明了一种消寒活动,即在一个“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饮酒时用九个碟子和九个碗子,而成桌的人则使用“花九件”的碗碟,以表达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传着一种消遣方式,就是填九九消寒图。这种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面写着九个字,每个字都有九划,共计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过了九天就填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完成。填充每天的笔画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天填红色,阴天填蓝色,雨天填绿色,有风填黄色,下雪填白色。"
"此外,还有一个名为“雅图”的九九消寒图采用图画版的方式绘制。这种图画版会在白纸上描绘出九枝寒梅,每枝九朵,其中一枝代表一九,一朵则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实际的天气情况,使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时,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曾写到:“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这种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可以简单记录气象的变化。有经验的老人据说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欠情况。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行;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