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指什么 出伏后天气有何特点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4-23
出伏指什么,进入三伏天后,气温逐渐升高,二伏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高温、潮湿,使人们的精神疲惫,身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各种夏季流行疾病,令人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盼望着出伏的到来。那么,什么是出伏?出伏之后气温会不会降下来呢?
出伏后天气有何特点
出伏是指三伏天的最后一段时间,也称为“反伏”,通常在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左右开始,直到八月二三日或二十四日结束。在这期间,气温逐渐下降,天气也逐渐干燥,这是一个逐渐过渡到秋天的季节,有时也称为“立秋前的季节”。
然而,并不是说出伏一到,气温就立即降下来了。天气系统的变化非常复杂,需要注意的是,在出伏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天气依然会持续高温。因此,在出伏期间,人们还需要继续做好热天气的防护工作,注意饮食、注意休息,多喝水、少出门、避免长时间暴晒等措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出伏是什么意思
“出伏”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天气逐渐变凉,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即将到来。据说,出伏是指“伏天”结束,开始进入秋季。在元代,著名的诗人竹蓑笠翁写了一首诗:“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这首诗就是关于“出伏”的一个描写。
在中国的农业社会中,“出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它标志着气温开始回升,伏天的酷热趋于结束。同时,随着秋季的来临,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农民们也开始忙着收割。
总之,“出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它不仅代表着气温和季节的变化,也意味着丰收的希望和开始新的计划和动力。
出伏之后是不是就不热了
2016年的出伏时间定在8月25日,刚刚过了处暑节气。一般而言,出伏标志着伏天结束,炎热逐渐消退;而处暑节气代表暑气即将告一段落,预示着天气将会变得更凉爽。不过在南方某些地区,有些人恰在体验初秋的凉意,却又在处暑后期再次遭遇高温,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
"秋老虎"是指秋季进入一段高温、干燥的天气,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由于此高压在秋季逐步向南移动,温度升高,导致日照强烈,气温回升。然而,秋季又是一个过渡期,因此实际上这个高压在控制下的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的现象不同地区的表现也不同。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季的天气表现也因地区不同而略有不同。比如,华南地区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秋老虎"来得晚,通常推迟2至4个节令。
此外,每年秋季的“老虎天”持续的时间不确定,可能长达两个月,也可能只有半个月;有时天气变幻无常,老虎天来了又走,走了又回头。《清嘉录》的作者顾铁卿曾说:“民俗认为,处暑后还会有大约十八天的热天,因此有‘处暑十八盆,沐浴十八日’的俗语。”这意味着人们必须在流汗的日子里度过大约十八天的时间。尽管秋老虎的天气相对较热,但总的来说,空气相对较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不会太高,不至于造成呼吸急促的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