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养生有重点 秋分养生要怎么做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6-29
秋分节气养生有重点,在秋分时节,天气渐转凉爽,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基本持平。根据古人的养生原则,我们应该注重“阴平阳秘,收敛闭藏”。具体来说,秋分时节的养生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秋分养生要怎么做
首先是注意调养阳气。秋季阳气开始收敛,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出汗,不要过多地参与激烈运动,以免阳气流失过快。可以适量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有助于调节阳气平衡。
其次是保护阴液。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阴液损耗,因此要适当补充水分,多喝温热的水或食用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芝麻等。
另外,要注意调整饮食。秋季以收敛养生为主,宜多食用养血润燥的食物,如银耳、枸杞、黑芝麻等。同时,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最后,注意生活起居规律。秋季的作息时间需要有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养阴阳平衡。
总之,秋分时节的养生应以阴阳平衡、收敛养生为原则。合理调整饮食,注意保湿补水,适当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度过健康的秋季。
秋分三候
秋分划分为三候的记载源自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用于描述秋季的气候和自然现象变化。第一候是“雷始收声”,表示雷声逐渐减弱,停止响起。古人认为这是因为阳气开始衰退,阴气逐渐兴旺而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生雷声。第二候是“蛰虫坯户”,指一些小虫类如蚂蚁、蜜蜂等开始进入洞穴里,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避免寒气侵入。这是因为天气变冷,小虫们需要找到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越冬。第三候是“水始涸”,表示降雨量减少,湖泊和河流的水量开始减少,甚至一些水洼和沼泽地也会因为蒸发而干涸。这是因为秋季天气干燥,水汽蒸发速度加快。古人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了秋季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农耕和生活有所启示。
铜壶半分,桂月满楼
在秋分时节,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夏季的炎热已经消退,真正的秋天到来了。元代的戏剧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仙吕·八月》中写道:“铜壶半分漏时,散落的秋香与桂娥将会相配。远方的天空云归于月满楼,这种清新的兴致是谁教给了庾江州,能够消解疲劳并得到享受。”
“铜壶半分”的意思是指八月的节气秋分,即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平分。
“香桂”是指八月最具代表性的物候现象:桂花。桂树主要分布在秦岭至黄河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大多数品种在八月秋季开花。桂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因此有“八月桂花遍地香”的称谓,八月也被称为“桂月”。
八月是秋季七、八、九三个月的中间,因此也被称为仲秋、正秋、壮月、仲商。根据音律和月份的相配,八月属于十二律中的“南吕”,所以也被称为“商吕”。此外,八月还是建酉之月,也被称为鸡月。
八月中秋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仅次于春节。八月份正处于秋季的中间,因此被称为中秋节。到了秋天,我国北方地区的天空晴朗,少有云彩,所以月亮特别明亮。人们特别注重观赏这个时候的圆月,因此中秋节也以赏月为中心的节日,与元宵节观灯的氛围略有不同。
中秋节的特色食品是月饼。月饼通常呈圆饼状,象征着月亮的圆满。月饼的外表可以做出各种复杂的图案,内陷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搭配,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选择和发挥空间。中秋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月饼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美食和礼品。
诗词中的秋分:肃杀伤感与乐观积极
古代诗词中关于秋天的意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描绘秋天的哀愁之情,表达了人们对逝去的时光和生命的感慨。古人常把秋天与凋零、落叶、离别等形象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无奈和忧伤之情。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树帝家》中写到:“铁马冰河入骨寒,黄云尚垂两毛山。千里凭高阑对月,百年灵物有灵还。”描绘了秋夜的寒冷和荒凉,以及人们对生命短暂的思索。
另一方面是展现秋天的美丽和壮丽景色。古人常用秋天的自然景色来表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壮美。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描绘秋天的天空、山川、河流等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古代诗词中的秋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悲伤之情,也有美丽景色的展现,展示了中国古代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秋天,花木凋零、草枯叶落,四野一片肃杀的气氛。这种自然现象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让人产生凄凉、抑郁之感。这种“秋季抑郁症”心态最典型、最早的诗句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此,“悲哉秋之为气”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吟秋天的主题之一。
到了秋天,夏日的炎热逐渐减退,天空干净明亮,景色更加明亮鲜艳。秋天的山峦温和平坦,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景色美不胜收,这正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描述的:“夕阳的霞光和孤独的鹜鸟一同飞舞,秋水与高天交相辉映”。这个描绘正是秋季积极向上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