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美食分享 冬至有哪些食用美食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8-14
冬至美食分享,冬至天气逐渐变得寒冷。你是否了解人们在冬至时都食用些什么呢?不同地区的习俗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冬至的传统。本期将为你解析冬至节气的习俗。
冬至有哪些食用美食
1、馄饨
在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冬至馄饨夏至面”。这句谚语是说过去北京人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而在夏至这一天吃面。馄饨是一种寓意团圆的食物,因此在冬至这一重要的节日里,它成为了餐桌上的首选。馄饨的名称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比如江浙地区称之为馄饨,广东地区称之为云吞,湖北地区称之为包面,江西地区称之为清汤,四川地区称之为抄手,新疆地区称之为曲曲等等。
冬至吃馄饨的来历相传是在汉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当时匈奴部落中有两个凶残的首领,分别是浑氏和屯氏。百姓对这两个首领深恶痛绝,因此决定通过食物来表达对他们的愤慨和恨意。
为此,百姓们将肉馅包成角儿状,取名为“馄饨”,并且将“浑”和“屯”的音作为呼号。他们希望通过食用馄饨来将这两个凶残首领的恶行吞噬,并祈求战乱的平息,希望能够过上安宁和太平的生活。这种制作馄饨的传统最初发源于冬至这一天。
因此,在北京,每年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馄饨,寓意着愿望能够消除战乱,迎接太平的日子。这成为了一种久远的民俗食品传统,在冬至这一天经久不衰,并且还逐渐在其他地区流传开来。
馄饨的味道好坏和用料的搭配有很大的关系。调制馅料时,可以加入生姜、食盐、味精等调料来增添香气并且去除油腻感。此外,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还可以根据喜好添加一些葱花、酱油等调料来提升口感。要注意的是,调料的使用要适量,以免影响馄饨的整体口感。另外,也可以尝试用不同种类的馅料来增加味道的丰富性,如猪肉、虾仁、韭菜、豆腐等,选择合适的搭配,使得馄饨更加美味和营养丰富。
2、饺子
冬至吃饺子的民间传说与张仲景有关的说法是最主流的。根据这个传说,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冬至这天发现很多人患有冻伤和寒疾。为了救治患者,张仲景研制了一种食物,即现在我们所知的饺子。饺子的形状类似于古代的药丸,里面包裹着药材和肉馅,具有保暖和滋补的作用。通过食用饺子,人们可以增加体温,预防寒疾和冻伤的发生。因此,冬至吃饺子成为了传统习俗,并流传至今。这个习俗在北方地区尤其盛行,人们会在冬至这天全家团聚,共同包饺子,并品尝美味的饺子。这也成为了一种象征着团圆和祝福的文化象征。
相传据称南阳的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官员时,因为大雪纷飞的寒冷冬天,许多乡亲的耳朵都被冻坏了。他感到非常难过,并决定采取措施来帮助他们。于是他命令他的弟子在南阳关东建造了一个医疗帐篷,里面煮熟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然后他们将这些食材取出来,剁碎,用面皮包裹成像耳朵一样的形状,并且再次煮熟。制成的这种药物被称为“驱寒矫耳汤”,并且发放给百姓食用。吃过这道食物之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愈了。之后,后人模仿着“矫耳”的形状,将食材包裹起来,形成了类似于饺子或者扁食的食物。
因为当前的天气总体干冷,大部分朋友可以选择牛羊肉这类温补驱寒的食材来做饺子馅。如果您担心补过头,可以适当放些萝卜、芹菜或木耳等清淡去燥的食材来实现营养均衡。老年朋友的肠胃较为脆弱,饺子馅要吃清淡一些,白菜猪肉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尝试一些素馅的搭配。饺子最好是现吃现调,馅心入味度不要久存;肉馅制作的不要太细;花椒油是制作馅心最佳调味油。
3、羊肉
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根据民间的习俗,冬至开始后,人们开始“数九”。对于老百姓来说,冬至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吃。特别是在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这是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而羊肉则被认为是御寒滋补的佳品。所以,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享用一锅炖羊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保持温暖。这样一来,既能御寒,又能滋补身体,是一种双重的保健方式。
羊肉性温,具有抵御寒冷、补养身体的功效,对于风寒气喘、肾阳虚弱、气血两亏、腰膝酸软、四肢冰冷、腹痛乏力、面色黄瘦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冬季,人体的阳气内藏,肾阳不足,往往容易出现手脚冰冷、面色无华、体力不足等问题。而羊肉味道鲜美却不腻,性温但不过热,它一直被视为滋补阳气的上佳食材。适当食用羊肉可以有效缓解上述症状。所以,冬天适当地食用羊肉是非常有益的。
4、狗肉
北方许多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传统。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汉代。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品尝了樊哙烹饪的狗肉,觉得味道非常美味,赞不绝口。从那时起,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如今,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纷纷品尝狗肉、羊肉和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