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们怎么过大寒 古代大寒节气民间风俗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8-20
古时候人们怎么过大寒,大寒节气在我国历史悠久,被人们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因为大寒过后就要迎接农历新年,所以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开始准备过年,有许多迎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为您介绍一下相关的民间习俗。
大寒节气
古代大寒节气民间风俗
《风俗通义》:“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古谣谚》中的“占气候谚”条提到了大寒所在的十二月被称为“大禁月”,并有一句谚语说:“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这是要求人们在大寒时节注意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被寒气所伤。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寒冷的极点。根据古人的观察,大寒时天气寒冷,特别需要加强保暖措施。因此,人们被告诫要多在火炉旁边取暖,避免出门,以减少被寒气侵袭的可能。这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避免受寒所伤。
大寒时节是寒冷的季节,外出活动容易使身体受凉,容易引发各种感冒和疾病。因此,按照古人的智慧,我们也应该在这段时间里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被寒冷的气温所伤害。多喝热水,多吃温补食物,保持身体的温暖,有助于保护我们的健康。
实际上,大寒是农历腊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又是农忙的淡季。但是,人们在这个时候依然很忙,因为他们要准备过年。这就是所谓的“大寒迎年”风俗。大寒至农历新年期间,民间会有许多活动,主要包括十大风俗:食用糯米,喝粥,大量饮酒,做牙,扫除尘埃,粘窗户,蒸香供品,举行婚礼,赶集,以及洗浴等。
“食糯”,就是大寒节气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
“喝粥”,即俗话说的“喝腊八粥”,腊月逢八日喝粥风俗由来已久,这种粥由米、豆、枣、莲、花生、枸杞、栗子、果仁、桂圆、葡萄干、核桃仁等放一起熬制而成。
“纵饮”一词在古代意味着尽情地饮酒放松。东汉时期的蔡邕在《独断》一书中提到:“腊者,指年末的大祭典,大家都可以尽情地宴饮。”
“做牙”,也被称为做牙祭,最初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一种仪式,民间俗称丰盛的饭菜为"打牙祭"。做牙分为"头牙"和"尾牙",头牙在农历二月二日举行,而尾牙则在腊月十六日,全家人一起聚在一起享用尾牙饭。
“除尘”是指进行大扫除的行为,也被称为“除陈”或者“打尘”。人们在家庭中进行大扫除,是为了除去邪气和不祥之物,从而将贫穷运气扫除出去。相反,“腊月不除尘,来年会招来瘟神的不祥”。通常,除尘的时间是在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也就是“祭灶”的日子。在进行除尘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多说话,因为有句谚语说“闷声发财”。
“糊窗”是一种粘贴新纸到窗户上的传统做法。人们相信“糊窗户,换吉祥”,通过这样的装饰来祈求好运和吉祥。为了增加窗户的美观度,有些人还会剪一些吉祥的图案贴在窗户上,这种装饰也被称为“贴窗花”。一般来说,人们会选择在农历腊月二十五进行糊窗的活动。
“蒸供”一词是用于准备祭祀时所用的供品。在过去,用于祭祀供奉的糕点、饽饽、馒头等都是使用面粉蒸制而成,因此就被称为“蒸供”。
“赶婚”是指在农历腊月底,也就是一年即将结束之际,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的时候,人间百无禁忌。因此,在这个时间里,人们可以不受约束地进行婚娶活动,而不必挑选吉日良辰。此外,由于农闲的缘故,这个时期也是农村婚娶最为繁忙的时候。所以,旧时民间的景象就是“岁晏乡村嫁娶忙”。
“赶集”,即传统的赶年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洗浴”一词在这段文中用得不准确。正确的词语应该是“沐浴”,它与“除尘”有相同的意图,即保持个人卫生。沐浴不仅代表洗去一年的烦恼和晦气,还寓意迎接新年的清爽和祝福。因此,即使在年底再忙,我们也应该抽出时间理发和沐浴,正如俗语所说:“有钱没钱,洗澡过年”。
以上就是关于古时候人们怎么过大寒和古代大寒节气民间风俗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