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大暑的由来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7-21
大暑,又叫“鬼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大暑一词的由来与季节及气候变化有关。
大暑的名称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 天气最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日照时间最长,气温也最高。因此称为大暑,意为“大热”。
2. 病疫流行:夏季是疾病传播的高峰期,大暑之时,气温骤升,湿度增加,容易导致病菌滋生。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疠暑”。
3. 穷苦人深感炎热:在中国农耕社会时期,由于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暴露在高温下,非常辛苦。因此称之为“热望”,即盼望炎热的天气尽快过去。
无论哪种说法,大暑都标志着酷暑时期的到来,人们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防暑降温,避免日晒等。同时,农民们也要抓紧时间耕种、收割农作物。所以,每年的大暑时节都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点。
大暑的由来: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夏季的炎热已经到了顶峰。根据《通纬·孝经援神契》的记载,大暑是在小暑后的第十五天,也就是六月中旬。小大指的是炎热程度的大小,初后为小暑,望后为大暑。
中国的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最快的季节。根据中国农历,大暑时期分为三候。第一候,“腐草为萤”,这意味着在这个时候,腐烂的草会产生萤火虫。第二候,“土润溽暑”,表示土地经过夏季的雨水浇灌后变得湿润,而且炎热潮湿。第三候,“大雨时行”,表示在大暑期间会有较多的降雨。这些气候现象都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大暑时期的观察和记录。
世界上有2000多种萤火虫,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陆生萤火虫的产卵地点是在枯草上,在大暑这个时候,萤火虫的卵会孵化出来。因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转化而来的。这个现象是因为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变得湿润。此外,经常出现大雷雨,这样的大雨会减弱暑湿,表示天气开始过渡到立秋。
大暑:一年最高温酷热天气迎来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每年7月22日或23日迎来。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
洗稿后: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7月22日或23日迎来。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中国气温最高、日照最多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非常干旱,许多地方气温超过了35度,因此被称为“三大火炉”。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地区,炎热少雨的季节滴雨就像黄金一样珍贵。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每年7月22日或23日迎来。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