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食俗小知识 清明期间吃青团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18
清明食俗小知识,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先祖和故人,同时也会进行扫墓等活动。在清明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有吃青团的风俗。
清明期间吃青团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
1、禁火的旧制
清明节的吃寒食,起源于周代的旧制,是因为《周礼》中规定每年仲春时节,要用铜铛循环检查火源,确保没有出现火灾。在这个时期里,民众被禁止做饭,只能食用冷食,以免引发火灾。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这个节日大家都会准备一些冷食,如青团等来食用。所以可以说清明节的吃寒食是源自古代的一种消防安全措施。
2、象征希望和生命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的主要习惯是家家禁烟吃冷食。在古时候,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象征着新希望、新生命。另外,清明节吃寒食还有一种“感恩”意味,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延续。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保持这种习惯,表达对祖先和过去的敬意,并传承这一文化。
3、文化的传承
青团曾经以扫墓祭祀的功能而闻名,但现在更多被当作小吃。因此,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已经不如以前普及。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文化的传承,所以吃青团仍然被推崇。清明节也是吃寒食的节日,这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方面。将习俗提升为文化,可以更好地推广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欣赏。
这种风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周礼》记载,当时有一项法规是在仲春期间使用木铎循环火,以此来禁止整个国家的炊火,因此百姓们在这段时间内都不生火,这被称为“寒食”。在寒食期间,也就是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别设立了“寒日节”。
古代的寒食节有很多传统食品,其中包括糯米酪、麦酪和杏仁酪。这些食品可以提前制作好,以供应寒冷的节日时充饥,无需点火来烹制。现在,青团是一种经过百余年流传的传统食品,有些是使用青艾制作,有些则是用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混合捣制制成,然后再以豆沙为馅进行制作。人们通常会在扫墓祭祖时食用青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团的祭祀功能逐渐消失,现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尝新的美食。
清明吃青团的传说
青团的传说一:
相传,在一年的清明节期间,太平天国大将陈太平因被清朝军队追捕而来到了一处农村。当时,此处的一名农民看到了陈太平的狼狈和危险,于是主动站了出来帮助他。这位农民把他的农民装扮借给了陈太平,让他混入了自己的田地中一起劳作,成功躲避了清朝军队的搜查。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清朝军队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在村里设置了检查站,每一个出村的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食物。在这种情况下,陈太平和这位农民不得不共同面对着更严峻的挑战。他们必须精心策划,安排好给陈太平送食物、安全离开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陈太平成功地离开了这个农村,并继续投入到了太平天国军队的战斗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英雄人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我们崇敬的楷模,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那位农民回到家后,他在思考着要带些什么给陈太平吃。突然,他走出门,不小心踩在一丛艾草上,摔了一跤。他爬起身来后,发现手和膝盖上都沾上了绿色的汁液。他感到非常焦虑,但随后意识到可以利用这些艾草,于是他采摘了一些回家,清洗后煮烂,挤出汁液,然后将汁液混入糯米粉中制成了一些米团子。最后,他把这些绿色的团子放进青草里,趁着哨兵不注意,成功地混过村口。
陈太平在吃青团时感觉味道非常好,不仅香甜还不会粘牙。傍晚时分,他避开了清兵哨卡并平安返回了大本营。随后,李秀成下令让所有太平军士兵学习如何制作青团,以防御敌人的侵袭。因此,吃青团的习俗逐渐形成并广泛传播。
清明时节,人们有吃青团的习惯,这其实和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名叫荔枝,她和丈夫感情深厚,深爱着彼此。然而,不幸的是,荔枝的丈夫在某次征战中遇害,荔枝十分伤心难过。后来,她在悲痛中自杀,化为一棵树,即现在的荔枝树。
传说在清明节这一天,荔枝树会开花,人们便用糯米粉等食材做成青团,来寄托对荔枝女子的怀念之情。青团通常呈椭圆形,用青草或者菜叶包裹,寓意着爱恋的回归和生命的延续。所以,吃青团也成为了一种纪念和祭祀的方式。
青团的传说二:
根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的记载,清明节吃青的习俗源于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有一个唐朝时期的官员,因在政治上得罪了权贵,被贬到了一个荒僻的村庄中执行官职。在这里,他与当地的百姓相处融洽,热爱这片土地,更对当地的苗族文化充满了兴趣。他习惯于夜晚同当地苗族人聊天,听他们讲述苗族的传统风俗和文化。
有一年,清明节前夜,官员在和苗族人聊天时听说他们要在清明节时食用青蒿,他十分好奇,便问他们为什么要吃青蒿。苗族人坦言,青蒿被视为一种草药,可以祛疫消毒,因此在清明节这个时节时食用非常合适。听了这番话后,官员对这种吃青蒿的习俗异常感兴趣,便向苗族人请教如何食用,如何烹饪,如何处理。苗族人也很热情地传授给他这些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员在村庄中工作了多年,逐渐深入了解了苗族的文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在村庄中居住的最后一年的清明节,与当地百姓一同食用青蒿,感慨万千。他口中留下仅此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 从此,这一传统习俗成了当地的风俗民俗,代代相传。
金兰是一个年轻人,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和他的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在家里织布和纺织来维持生计。金兰从小就很懒惰,常常欺负他的母亲,甚至打她骂她。但因为政府的命令,许多土地被遗弃,所以他不得不去他们家的祖田干活,尽管他很不情愿。
金兰在野外偶然看到一只母羊正在给小羊喂奶,突然间认识到母亲养育之恩的伟大,于是决定要以行动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一天,母亲提着竹篮来送饭,金兰迎上前去,并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但母亲以为自己迟到了,害怕被儿子责骂,因而竟投身水塘自杀。金兰得知后急忙跳入水中,却只摸到一块木板,不见母亲的踪影。他将这块木板带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成为母亲的牌位,以此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