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含义 大暑的气候特征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19
大暑的含义,大暑是指夏季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即为大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暑被视为夏季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大暑的气候特征
大暑是什么意思呢: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在阳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这一节气标志着天气变得非常炎热,气温最高,而且雷阵雨较多。在中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民间有一些关于如何应对大暑高温的习俗,如饮用伏茶、晒伏姜和烧伏香等。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六月中旬,其特征是气温极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故名为“大暑”。这一时期农作物生长迅速,但同时伴随着很多气象灾害,如旱涝、风灾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暑”也被视为一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人们会在这一时期进行一些与健康、养生相关的活动,如饮食调养、锻炼身体等。
大暑天气特点
基础天气
由于大暑处于三伏期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节气,多数地区处于干旱少雨状态,许多地方气温都高达35摄氏度以上。
华南西部地区经常出现高温天气,但是由于相对比较充足的雨水,雷暴雨在这里也比较常见。
高温酷热
大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夏季的七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三伏天中的中伏阶段,通常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虽然全国各地的温差不会很大,但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以保证身体健康。
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伏旱
在中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出现旱情之外,其他地区在大暑节气期间天气都十分炎热。35℃的高温已经很常见,甚至40℃的酷热也不算罕见。
在大暑季节中,高温是一种正常的气候现象。如果此时缺乏足够的光照,那么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然而,如果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则这对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将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