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食俗跟谁有关 冬至期间有哪些讲究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7-03
冬至吃饺子的食俗跟谁有关,冬至节气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冬至是冬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吃饺子是冬至的一项传统风俗活动。
冬至期间有哪些讲究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在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确实源于纪念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被奉为经典,集医学家之大成。张仲景有一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在东汉时期,他曾任长沙太守,在那里治疗病人。然而,他毅然辞去官职回乡,为乡邻治病。
当张仲景回乡时,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的乡民面黄肌瘦,饥寒交迫,许多人的耳朵甚至被冻坏。于是,他命令他的弟子们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这一天煮“祛寒娇耳汤”来治疗冻疮。他将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入锅中煮熬,然后将煮熟的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团包成耳形的“娇耳”,再煮熟后,将每个来求药的人分发两只“娇耳”和一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治愈了。
后来,人们模仿“娇耳”的形状,用面团包成食物,这就是现在所称的“饺子”或者“扁食”。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冬至有哪些讲究
1、九九消寒
冬至节气过后,天气进入数九严寒的时期。在中国民间,冬至被称为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为一个"九",总共有9个"九",直到81天即为"九尽桃花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被视为极限的数字,代表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81更是"最大不过"的数字。古代中国人认为,在冬至之后的九个九,即81天之后,春天必然已经到来。
2、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一种习俗叫做“冬至馄饨夏至面”。据传说,在汉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来袭扰边疆,使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在匈奴族中,有两位首领——浑氏和屯氏,他们非常凶残。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于是将肉馅包裹成角状,取“浑”和“屯”之音,称为“馄饨”。人们希望通过食用馄饨,表达对他们的仇恨,同时也祈求和平安宁,希望能够过上太平日子。由于最初制作馄饨的时间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就传承了下来。
冬至养生食物
1、羊肉
在民间风俗中,冬天有两个最适合吃羊肉的日子,一个是立冬,一个是冬至。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钙、铁、磷等营养成分,具有养肾和肝、御寒和祛湿的功效。因此,苏州人深信,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可以带来温暖,足以抵御整个冬季的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