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赏菊 为什么重阳节要赏菊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4
重阳节习俗赏菊,重阳节是金秋时节,到处都是盛开的菊花。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惯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诗歌、美酒和爱菊而闻名。后来,人们效仿他的习惯,于是重阳赏菊的风俗便流传下来。在古代,文人士大夫常常把赏菊和宴饮结合在一起,以便更加接近陶渊明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重阳节要赏菊
在北宋时期的京师开封,人们普遍喜爱赏菊。每逢重阳节,各种各样的菊花品种在赏菊活动中应运而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丽景象。当时,民众还将农历九月称为“菊月”,以纪念这个节日所承载的意义。在重阳节上,观赏菊花已成为人们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在傲霜怒放的花丛中畅想着诗情画意,感悟生命之美,共度一个充满浪漫和欢乐的节日。
在清朝之后,赏菊的文化习俗特别流行,而且不仅仅限于九月九日。不过,赏菊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热闹的活动之一。
梅兰竹菊是代表高雅品格的植物,在重阳节时赏菊也象征着拜访君子。在古代,人们会赠送菊花给长辈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因为菊花代表一种高尚的气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的九月九日庆祝。这一天正值阳日盛行,同时也是重复的“九”的日子,因此被称为重阳节或重九节。在古代,人们视重阳节为一个吉祥日子,因此在这一天会庆祝这个节日。重阳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登高、赏菊、饮茶等等。崇尚老人、敬畏自然的传统理念也与这个节日息息相关。
据历史记载,在魏晋时期已经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但要到唐朝时,重阳节才被正式确立为节日。自此以后,宫廷与民间一起庆祝,此节日也成为了一年中许多活动的开始。每当重阳节来临时,人们往往会登高赏菊、赏月、吃重阳糕、喝茱萸酒等,以表示亲情、友情、爱情的祝福和感恩之情。这些活动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也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和文化符号。
明代时,当九月重阳节到来时,皇宫内外都要共同庆祝,其中之一是品尝花糕。皇帝还要亲自前往位于万岁山的高处,以表达享受秋天的心情。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当然,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点,就是在9月9日这个时节,正是赏菊的好时机。菊花,又称黄花,属于菊科,拥有众多品种。我国是菊花的故乡,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很喜欢培育和欣赏菊花。菊花被誉为长寿之花,也是文人墨客们赞美凌霜不屈的象征。因此,菊花备受人们的喜爱,举办大型的菊花展览也是非常常见的。而举办菊花展的时间多半是在重阳节期间,因为菊花和重阳的关系非常紧密。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菊花节,同时菊花也被称为九花。赏菊也已经成为重阳节俗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据《东京楚华录》卷八记载,在九月的重阳节,都城下的人们会赏菊花,有几种不同的菊花。其中,黄色和白色的花心被称为“万龄菊”,粉红色的被称为“桃花菊”,白色且有香味的被称为“木香菊”,黄色且呈圆形的被称为“金龄菊”,而纯白色且较大的则被称为“喜容菊”。这些菊花无处不在,都可以观赏到。
《陶庵梦忆》中记载了明代兖州绍绅家庭在赏菊节日的庆祝方式。他们对待赏菊的态度非常认真,从桌子、炕、灯、炉到盘子、盒子、盆碗,看花的器具,酒杯和帷帐,床褥等,无不采用菊花作为装饰,夜晚点燃蜡烛照明,烘烤和染色,使其花色更加鲜艳。在宴席结束后,他们撤下苇帘以便露水润泽花叶。这种庆祝方式深深地体现了他们对赏菊文化的热爱和崇尚。
清代时期,赏菊活动非常流行。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一种赏菊的方式,即以重阳时节为例,富贵之家会摆放数百盆菊花,构成一座高大的菊花山,被称为九花山子,四周还会堆积起来,形成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还记载了苏州的赏菊活动,当畦菊初放时,花农们已经将数百盆菊花装入古代的盎盂里运到城市中出售。这些菊花被居民买下后,可以放在以五个或七个器皿组成的一台上观赏。有些人还会在广场或大厦中堆放上千盆菊花,形成一座菊花山,山体由绉纸打造而成。而此时,茶馆也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场所。
据说,《金瓶梅》和《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关于赏菊的描述。如今,每年的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仍会组织大型的菊展活动,并将菊花编成各种动植物、人物等形状,非常美丽。早在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个住在骊山下的庄户人家,全家都非常勤劳,生活也过得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