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端午节习俗大百科 漳州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4-26
漳州端午节习俗大百科,我国有悠久的节日文化,其中端午节是已经传承久远的节日。每个地区过端午节的形式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在福建省的漳州市,端午节有着其独特的特色与习俗。
漳州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漳州端午节的起源与红船有关。相传,明朝时期,南明张煌言隐居漳州,他为了唤起民众抵抗清军的斗志,于端午节时在港口一艘红船上发动义军,结果成功抵御了清军的入侵。为了纪念这位将领的功勋,漳州人便开始举办端午节纪念活动。
漳州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赛龙舟。在这一天,全市各地的龙舟队都会集中到海港与溪流之间的江汉岸进行比赛。比赛前,各队会在船上摆放祭品,祭祀他们的祖先和守护神,以祈求好运和平安。在比赛中,队员们身着统一的队服,乘坐装饰精美的龙舟,以最快的速度划水前进。现场的气氛热烈,观众不断呐喊加油声,为选手们加油鼓劲。
除了赛龙舟之外,漳州端午节还有吃粽子和踩高跷等活动。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漳州的粽子种类很多,有肉馅的、蛋黄的、咸的、甜的等等,口味多样,为市民带来美味的享受。踩高跷则是漳州的传统文化,这个活动要求参与者在高跷上行走、跳跃或表演等,展现出他们的灵活性和勇气。
总的来说,漳州端午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节日,让市民们感受到家乡的传统文化,也展现出漳州人的团结和勇气精神。无论是赛龙舟、吃粽子还是踩高跷,都是漳州人民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珍爱和传承。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在漳州,人们把端午节视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民间有裹粽子、煮卤面、准备菜肴敬祖先和拜神明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漳州人民会进行独特的祭拜活动,纪念一位名叫“水仙王”的本地特色英雄。
水仙王是漳州市区内最为著名的神明之一,其故事历史悠久、传说丰富。相传,在古代的漳州有一个很多年前就已经过世的名叫施水仙的人物。他是当地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但是由于他物力超群、出类拔萃,后来成为了一名很有名的武将。
据说,水仙王在一次战斗中表现出色,成功打败了敌人并保卫了漳州市。于是,漳州市民为了感谢他的英勇和付出,便开始在每年的端午节祭拜他,以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除了祭拜水仙王,漳州民间还会进行一系列其他的传统活动。例如,裹粽子会成为这一节日中最为重要的传统之一。漳州的粽子种类也非常丰富,有肉粽、咸蛋黄粽、豆沙粽等等。此外,还有煮卤面、准备各种菜肴以敬祖先和拜神明的活动。
总之,端午节在漳州是一个充满传统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人们不仅在这一天向英勇的水仙王祭拜,还通过各种传统活动,表达对祖先和神明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慧聪因为看到屈原公掉到江里去,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他总是希望水能够把屈原公救起来,让他活过来。因此,他每天早晨都会拜水花,并准备供品来供奉它。这显示出他对水这一万物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经过祭拜之后,许多家庭会在门楣上悬挂五种植物,包括艾叶、菖蒲、石榴叶等。这些植物多属于芳香科植物,具有一定的气味,可以有效杀菌并驱除蚊蝇等害虫。这一传统习俗源远流长,被视为一种祈求家庭健康平安的方式。
午时水是漳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午时刻喷洒清水,以祛除瘟疫、驱邪辟毒、避免夏季皮肤病的发生。据传,午时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是当时的医生们发掘自然疗法的结晶而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午时水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漳州市民认为,中午时分阳气最盛,清洁和祛病效果最佳。因此,中午时刻使用清水洒扫房间和院落,可去除陈腐的空气和病菌,净化室内环境,还可以驱赶蚊虫、蟑螂等昆虫。同时,中午时刻喝午时茶也被认为有抗疾防病的功效,减缓疲劳、滋补健体。
总之,午时水已经成为漳州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遗存,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健康的认知。它的价值在于其熏陶人心的作用,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民族文化的风采。
漳州市诏安县的“公王”传统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是中国独特的。在端午节期间,当地居民从两座寺庙抬出神像,分别代表神将沈世寄和李伯瑶,绕着北关游行。游行队伍由寺庙里的灯笼带头,装饰着一排排剑、斧、矛等武器。人们跟在后面,唱着“公王歌”,也称“龙舟鼓歌”。这项传统非常活跃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