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五毒 端午节五毒是什么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24
端午节五毒,在许多宫廷剧中,常出现有人被害于毒酒、鹤顶红、砒霜等毒药。在古代,毒药被视为杀人越货的必备良药,居家旅游的常备之物。然而,历史记录表明,许多物质并非毒性十足。事实上,端午节传统上有五毒,你知道这五毒是什么吗?
端午节五毒是什么
五毒不是指五种毒药,而是指五种动物: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驱虫。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们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人们容易被咬伤,因此需要十分小心。这也是形成这一风俗的原因。蟾蜍俗称为癞蛤蟆,与端午节关系密切。实际上,将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并没有剧毒,却被错误地认为是毒性极强的动物。这就像鹤顶红虽然没有毒性,但被误认为是剧毒一样。
北魏《齐民要术·杂记》中,记载了五月捉蛤蟆的方法,用于制药。这种习俗在不少地区得以保留。比如,江苏地区在端午节收集蛤蟆并刺取其沫,用来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则给小孩子吃蛤蟆,据说可以消火清凉、预防疮疖。另外,在五月初五,人们会将墨锭塞入蛤蟆口中,然后晾干制成蛤蟆锭,可用于治愈脓疮。这种捉蛤蟆制药的传统风俗,源于汉代的“蟾蜍辟兵”传说。
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会带着装有五毒图案(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五毒兜”,寓意使用毒去攻击毒,从而保证身体健康。家长会在兜里放入一个温热的鸡蛋或让孩子在小肚子上滚一下温热的鸡蛋,同时说些类似“一年不会肚子痛”的话。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炎热,五毒醒,人心不宁。”端午节驱逐五毒的用意在于提醒人们要预防害病。每逢端午节,民间都要使用各种方法来防范五毒的危害。通常在屋子里贴上五毒图,用红纸印画五种毒物,然后用五根针刺入五毒之上,表示毒物被刺杀了,无法再横行。
这是一种古老的御灾避邪习俗。人们在衣物上绣制五毒图案,或在食品上添置五毒形象,均带有消除邪气之意。有些地方的居民会把五毒用五颜六色的纸片剪成形状(例如剪纸),然后把它们贴在门窗、墙壁、或儿童的手臂上,以避免邪毒之侵扰。
端午节在古人心中是不祥的日子。这种信仰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因此出现了许多求平安和避免灾难的习俗。实际上,端午节在夏季天气炎热、易感染疾病和瘟疫的时期举行,而且蛇和虫子非常繁殖,容易伤害人们,这就需要十分小心注意。因此,人们形成了这种习惯。
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实际上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卫生活动。端午节被广泛认为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进行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值得拥有并传承,应该对其进行发展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