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茱萸插 重阳节茱萸插的由来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8-31
重阳节茱萸插,“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历来重阳节的时候就有登高、旅游、插茱萸、饮菊花酒、送花糕等风俗。那么重阳节茱萸插在哪里?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茱萸插的由来】
在古代,“登高”有躲避疾病灾祸的意义。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因为月份和日子都是九,九代表阳数,所以又称为“重阳”,也叫“重九节”。重阳节的历史悠久,在汉代的文献中就有文人提及。重阳节与自然时序有关,根据研究,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对“大火”的祭祀。大火星是古代季节星宿的标志,它在九月时隐退,火神休眠的意味着漫长冬天的来临。因此,在这个时节举行祭祀仪式来为火神送行成了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古人把重阳节与上巳节、寒食节、九月九日与三月三日相对应,形成了秋与春的大节。据《西京杂记》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如果上巳是迎春的“踏青”,那么重阳就是“辞青”,辞青指的是在秋天享受冷风吹拂下的游赏,具有仪式意义,安度冬天的到来,保平安过冬。
古代九月时节,阳气衰退,天气由暖变寒,草木开始凋零。人们对这样的季节变化有着特殊的感受和敬畏,所以登高避灾的传统习俗成为重阳节的核心,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这个习俗有了不同的解释。
那么,为什么登高能够避灾呢?根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的一则传说,汝南桓景在费长房那里学习多年,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祸,你们应该马上离开,并让家人制作红绳囊,装满茱萸系在手臂上,登高饮酒,这样灾祸可以消除。”桓景照办了,全家登上山。晚上回来时,发现鸡犬牛羊一下子都死了。费长房听说后说:“这些牲畜代表了你们家全体成员受到了灾难。”现如今的人们在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女性佩戴茱萸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源于这个传说。(“这些牲畜代表了你们家全体成员受到了灾难”意为“这些牲畜代表了你们家全体成员已遭受不幸”)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中的这个故事。后来,人们讲述重阳节时,也常引用这则故事。在民间传播中,这个故事还增加了许多细节,比如桓景之所以去学仙术,是因为瘟魔害死了他的父母,然后他从费长房那里得到了降妖宝剑,最后和瘟魔大战等等。
显然,重阳节登高避灾的意义并不是因为这个故事而起,但这个传说确立了重阳节相关信仰和仪式的“合法性”的象征。与登高一同进行的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等习俗,也得到了更符合民间思维方式的解释,因为它们能够让瘟魔退避,人们可以远离疾病和灾祸,保持健康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