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话梅雨 梅雨是什么时候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4-07-08
芒种节气话梅雨,在中国,每年的6月6日或7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时刻,那就是“芒种”。随着气温的升高,天气变得潮湿,雨水也渐渐增多,这也标志着梅雨季的来临。然而,这个节气也代表了农作物进入生长和收获的关键时期。此时,人们会有很多习俗和饮食文化,来纪念和庆祝这个节气。其中,品尝酸甜可口的话梅,更是芒种节气的一大传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芒种节气的来历及其中的话梅雨文化。
梅雨是什么时候
梅雨是每年初夏(六月至七月)在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常见的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续阴雨天气。此时温度高、湿度重、雨水多,导致器物容易受潮生霉,因此也被称为“霉雨”。梅雨期一般从6月上旬到中旬的“入梅”,到7月上旬到中旬的“出梅”,接着就是盛夏了。中国历史上也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入霉总在6月6日至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入霉指的是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而出霉则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
正常的梅雨季节通常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持续时间长达20-30天,雨量在200-300毫米之间,占当地全年降雨量的20-30%。然而,梅雨季节的年际变化十分大,入梅日期可能相差40天,而出梅日期也可能相差45天。历史上最长的梅雨季节持续了60多天,但也有些年份很少下雨,变成了“梅子熟时日日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历史上并不常见。
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在梅雨季节中,气温较高、降雨充沛,这对水稻、蔬菜、瓜果等多种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千百年来,我国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梅雨天气的规律,合理地利用这个天赐的气候资源,根据时令来展开农作物的种植和轮流种植,让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因此,中国的“两湖熟,天下足”和“江南鱼米之乡”享有了盛誉。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曾写到:“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梅雨季节,由于湿度较高,空气中的水汽会沾附在人们的衣物、书籍、家具和食品等物体上,长时间积累则容易滋生霉菌。尽管梅雨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但是它也为自然界带来了丰沛的降水,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实际上,一个地区的降水状况对当地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江南地区的大片稻田、苍翠的林木、茂密的茶树和交错的港汊,哪一样不需要梅雨季节的雨水来滋润呢?
在梅雨季节,如果降雨过多,就会导致洪涝灾害或持续的干旱,特别是像1931年、1954年、1991年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都是由于梅雨量过大造成的。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会使农田受淹,铁路中断,工厂停产,人民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严重的损失。相反地,如果梅雨期间雨水过少,甚至出现“空梅”,也会导致严重的旱灾。
随着气象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梅雨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在梅雨来临之前,清理好田间墒沟和城市下水道,对露天物资进行苫盖,及时修缮危漏房屋,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稳妥地躲避梅雨带来的灾害。同时,对于迟梅年或空梅年,我们还需要制定好抗旱方案并进行电力调度,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随着气象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梅雨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在梅雨来临之前,清理好田间墒沟和城市下水道,对露天物资进行苫盖,及时修缮危漏房屋,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稳妥地躲避梅雨带来的灾害。同时,对于迟梅年或空梅年,我们还需要制定好抗旱方案并进行电力调度,确保粮食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