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江西传统民俗:石人桥灯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3-14
在江西有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石人桥灯,每年的石人桥灯都会为当地吸引来总多的游客,那么石人桥灯是什么活动呢?本期民俗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古老的传统民俗石人桥灯。一起来看看吧。
石人桥灯又称龙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悠久,始于晋、兴于唐、盛于明清,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千百年来,石人桥灯以其形式之独特、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技艺之高超、民风之浓厚而闻名。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石人乡位于江西上饶西北方向,是道教圣地,被誉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其中石人桥灯就是石人文化的一绝。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石人桥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体形高大、威武雄壮,由竹篾扎成,外饰彩纸,高约3米,长约5米,可同时点24支蜡烛,象征一年24个节气。嘴含龙珠,龙珠制作精巧,由36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竹篾环叠成正好100个角的球,俗称“百角球”。龙身俗称“子灯”,由灯板连接而成,每块灯板长约2m,宽约0.2m,在距板端约30厘米处托着两个可点蜡烛的花灯,每块灯板由一人扛抬,整个桥灯可分可合。桥灯连接起来,象征龙的传人薪火相传,子孙满堂。龙尾形似横卧的S,饰有鳞片、龙爪、尾翼略翘。龙头龙尾都饰有彩旗,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语,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
石人乡素有“桥灯之乡”的美誉,村村都有龙灯会,每班桥灯少则数十桥,多则数百桥。千百年来仍然延续古代祭典礼仪,与石人殿独特的“庙会”文化融为一体。每年灯会时,数十班桥灯象一条条巨龙,向道教圣地石人殿汇集,龙头咬着龙尾,龙尾接着龙头,浩浩荡荡,连绵数百米,如蛟龙出海,似银河落地,处处是灯的海洋,姹紫嫣红,十分绚丽。
灯会
石人乡桥灯,从开始到结束一般经历“将灯、备灯、扮灯、出灯、车灯、圆灯”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饱含着浓厚的民俗风采。
将灯
就是用激将法,激励人们大闹龙灯。每年年关,由村里的热心人士筹钱,大家互相激励互相攀比,甲出一百,乙就出两百以压过对方,钱筹的越多,桥灯就将的越长,把大闹花灯的前奏曲吹的响彻云霄。于是有的村规定每户抬一桥,有的则按劳动力每人一桥,村村处处呈现一派家家无闲人,忙着闹花灯的丰年农家乐形象。
备灯
包括放龙头板,和砍龙头竹两个环节。石人人抬龙灯有着古老的传统,把放龙头板和砍龙头竹看的十分庄重。每年元宵圆灯,要把用过的龙头板抬到祠堂或庙宇妥善保存,一般不能随便乱动,以求全村太平清吉。次年春节发动抬龙头灯时,只要谁敢把龙头板放下来,谁就得把龙灯组织起来。
因此放龙头板是一件很慎重的事,非地方权威人士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放龙头板时,先放三响火铳,接着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把龙头板从高处放下来,披上红布,前呼后拥,抬着送到编扎龙头的堂屋里去。所经之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谓之祈安接福。砍龙头竹同样很庄重,砍竹者们手提大刀,腰系红布,一路敲锣打鼓上山,到了竹林先鸣放火铳,再把红布扎在竹林中最老最大的毛竹上,插上香纸,燃放鞭炮,以求木竹丰茂,年景风调雨顺,然后选择粗大节稀的毛竹砍下,披上红布敲锣打鼓连同竹技一同扛进村。
你可能也喜欢:
华北第一大古庙会:河南浚县庙会
最有组织最热烈的街头歌舞表演:走会
规模宏大,内容多样的陕西陇州社火
独具一格的木质龙灯:浙江温州灯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