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小知识 重阳节由来小故事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03
重阳节的起源小知识,“重阳”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起源于中国汉朝时期。相传,汉朝时有一个叫做胡儿贵的人,他在山中遇到一位神仙,神仙告诉他说九月九日是个吉祥的日子,要他带着家人登高祭拜。胡儿贵依照神仙的指示去做,结果回到家中,发现所有的乡亲都被毒蛇所害,唯有他家人免疫。从此以后,每年的九月初九胡儿贵都会带着家人登高扫墓、祭拜神明,防备毒蛇侵袭。
重阳节由来小故事
汉朝时期的登高祭拜风俗后来就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古人认为九这个数字,代表着阳气的盛行,因此选择九月初九作为祭拜的日子,希望可以祈求长寿和庇佑。至于另外一个重要的活动——喝菊花酒,是因为菊花在农历九月是开花的最盛时期,人们便把菊花泡在酒中,喝菊花酒以祈求神明的庇佑,同时也是为了驱寒保健。
如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阳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弘扬尊老敬老、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人们纷纷踏上登高寻景、赏菊品茶的旅途,同时也带着祖先的牵挂,向他们献上最真挚的祭拜。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断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祖习俗。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祭祀祖先,登高赏秋,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食品,弥补年老的不足,忆念远逝的亲人和故土。
据传,重阳节起源自唐朝,当时有一位江南隐士,他的妻子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九九重阳夜里梦见一位仙人告诉她,夫妻二人在重阳节应该登高拜祭,并且喝人参酒,吃菖蒲饼,这样可以延年益寿。当这对夫妻按照仙人指示去做之后,发现身体变得健康了许多。从此以后,这种习俗逐渐传开。
除了祭祖、登高、赏秋、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活动之外,人们还常常选择这个节日与亲友相聚,展现家庭温馨、人情浓郁的一面,彼此祝福延年益寿,共同度过重阳佳节。
现代,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种种变化,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却得到了弘扬和发扬。每年重阳节,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比如文艺演出、棋牌比赛等,让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据传,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初期。皇宫每年九月九日皆会庆祝此节日,人们佩戴茱萸,品尝蓬饵和菊花酒,以祈望长寿。由于汉高祖刘邦的心爱之人戚夫人在吕后的暴政下遭殃,宫女贾某因被逐出宫而将这一庆典带入了民间。
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明确地记录了重阳节的饮宴活动。他写道:“时光匆匆,又到了九月九日。九是阳数,当此之际,日月双呈,百姓纪念这个日子,认为祭祀和聚会是非常适宜的,因此会合享宴。”
注: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农历九月初九日,因为“九”与“长”谐音,寓意长久、长寿。庆祝活动多为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大约在魏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在重阳这一天饮酒、欣赏菊花。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他的《九日闲居》诗序中写道:“我深爱重九这个节日的名称。秋天里满园子的菊花,我带上自己酿的酒,穿着普通的衣服,一边品尝酒,一边凝视菊花,静静地表达我的心情。”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陶渊明以隐居、写诗、饮酒、欣赏菊花而出名;在旧时士大夫们中,很多人都将赏菊和宴饮结合在一起,以期更接近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烧香拜祖,祭祀先祖,并且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登高。因为重阳节通常是在农历的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候,所以人们就都喜欢到山上去登高,欣赏秋色,吸收阳气。这也是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的原因。据传,这个习俗始于东汉,后来又被唐朝诗人广泛地传颂。其中,杜甫的七律《登高》便是写重阳节登高的代表作品。
登高的地方并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来说可以去登高山或者登高塔。不过无论去哪里,人们都会感受到山中的秋意,远处的云海,以及阳光洒下的金黄色。最重要的当然是那种登高后的畅快感,人们升高之后,不仅可以俯瞰周围的景色,还可以感受到天地万物的气候变化。这种感受或许无以言表,但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寄托。
总之,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历史上的诗人,还是现代的游客,都可以通过登高来领悟秋天的美丽和人生的意义。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叫“重九节”。在这个节日,人们有许多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吃“重阳糕”。根据传统习俗,重阳糕应该要作成九层,形如宝塔,顶部还要做成两只小羊的形象,以寓意重阳节(也叫“重九节”)。
此外,许多人还会在重阳糕的顶部插上一小红纸旗,并点上蜡烛灯。这似乎是一种代替“登高”的习俗。在中国古老的传统中,人们通常会在重阳节这天爬山,以求个吉祥如意。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人没有时间或机会去爬山,于是他们便采用小红纸旗和点蜡烛灯来代替茱萸和爬山的传统。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继续庆祝这个有意义的节日,同时也展示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唐代时期,重阳节逐渐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据《西经杂记》记载,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在晋代时期就已经存在,而到了唐代,这个习俗已经非常普遍了。古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茱萸可以避免祸害和灾难的发生。佩戴方式有多种,可以佩带于臂上,也可以把茱萸作为香袋放在里面佩带,甚至有些人会把茱萸插在头上。这个习俗大多是妇女和儿童所采用的,但在一些地方,男性也会佩带茱萸。
北宋时期的开封市在重阳节期间以赏菊闻名。当时的菊花种类很多,用五彩丝线做成菊花的样子互相赠送是很常见的。明朝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朝廷和老百姓都会吃 "花糕 "庆祝。皇帝本人也会爬上万寿山顶,欣赏秋天的景色。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
清代以后,赏菊文化在中国积极发展,特别是在重阳节期间更是受到人们的热爱。虽然赏菊不限于九月九日,但在重阳节前后依然是最为繁盛的时间。
在清代的京城,人们热衷于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求祛除凶秽,招来吉祥。据说这个习俗源自于头上簪菊的传统,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门窗上贴菊花的用意。
从茶道文化、书法、绘画到园林建筑,赏菊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文化的繁盛与延续也离不开人们的喜爱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