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关诗词 重阳节诗词赏析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8-02
重阳节有关诗词,八月桂花四方香,九月金菊律动妆。 秋季不似春花艳,却有桂花香气飘荡,菊花高洁孤傲凌霜。 这足以传递古人对人生沧桑与正邪善恶、超脱尘世独立自律的深情厚意。 所以请让这份经典之情为您整理以下古人留下的赋予菊花的诗词作品。
重阳节诗词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风景诗人,他的诗歌中确实经常出现菊花的描写,尤以《饮酒·其五》最为著名。在这首诗里,他描写了自己脱离了人世喧嚣,安居在田园之中,问自己能否达到心灵的宁静。他采摘菊花的同时,还能悠然地看到南山的美景,山气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意境,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执着与淡泊的行为哲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经常被用来形容隐士的生活情趣。隐士通常生活在一个小院子里,有着一道篱笆墙和一只大黄狗。东晋时期的隐士陶渊明喜欢观赏和采摘菊花,但那时的菊花与我们今天在公园里看到的五彩斑斓、盛开巨大的菊花不同。
根据植物学家和园艺专家的考证,菊花是中国的原生物种。中国人对菊花的认识和欣赏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菊花的人工栽培和育种方面,直到东晋时期才开始起步。这可能与陶渊明对菊花的品性挑剔有关,他可能不喜欢后世菊花的那些过于艳丽的品种。
陶渊明的菊花诗作对后世的影响确实巨大。在唐朝,元稹和白居易也纷纷写下了关于菊花的作品,以向陶渊明表达敬意。
元稹曾有《菊花》一诗,诗中描述了菊花的美丽和坚强。他以“九华云外仙家洞,暗种千年竟不朽”来形容菊花的生长环境和其坚韧不拔的品质。
白居易则在《菊花》中以自己欣赏菊花的心情,写下了“悠然见南山,山上有百花。云中何所有?西施采二华”这样一段描绘。他将菊花比喻为西施,并将其与南山的美景相提并论,展示了菊花的高雅和儿女情长。
这些唐代的菊花诗,分别展现了元稹和白居易对菊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也反映了陶渊明作品对后世文人的影响。陶渊明的才情和诗作给了后人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使得菊花成为了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之一。
自古以来,菊花一直被视为秋天的象征。元稹在他的《菊花》一诗中,以菊花来描绘秋天的景象。他用“秋丛绕舍似陶家”来形容菊花盛开的场景,将其与古代文人陶渊明的庭院相比。菊花盛开的季节,正值秋日午后,阳光逐渐斜落在篱笆旁,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元稹在诗中强调菊花与其他花朵的不同之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意味着菊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他花朵谢去之后,菊花依然绽放着。
白居易也写了关于菊花的诗句,他在《咏菊》中写道:“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他用“一夜新霜着瓦轻”来描绘秋天的寒冷,而菊花却能够在寒霜中依然傲然盛开。他说到芭蕉和荷花都被霜冻击倒,只有东边篱笆上的菊花依然顽强地开放着。同时,他还用“金粟初开晓更清”来形容菊花的开放,黄色的花朵在清晨更加明亮夺目。
元白在这两首诗中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菊花人类的特征。他通过表达自己与菊花的共通之处,展示了自己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其中的一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机会,同时也突显了菊花的美妙。元白借鉴了菊花的傲霜精神,并表达了向菊花学习和亲近菊花的愿望。这两首诗传达了元白对菊花的深深喜爱和敬重。
白居易认为,在农历九月时节,芭蕉枯折,荷叶也枯萎了。唯一能耐寒的只有东篱上的菊花。深秋寒风中的菊花,花冠华丽,色彩鲜明,虽然香气苦涩而且带点寒意,但总是挺拔而孤傲。这或许也是诗人的志向所在。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这句诗描写了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期菊花的色彩多样性。其中,“融融冶冶黄”表示黄色是菊花的本色,色彩鲜艳夺目;而“暗暗淡淡紫”则指的是名贵的紫色菊花,而且还有不同深浅程度的暗紫、淡紫等细微差别。在唐宋时期,不仅有紫菊,还有白菊、绿菊、红菊甚至墨菊等各种颜色的菊花被培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