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节小知识 七夕节期间有哪些风俗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11
七夕情人节小知识,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情人节。在七夕文化中,有着许多流传至今的习俗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情人节祭拜银河和牵牛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期间有哪些风俗
在七夕节这一天,许多人都会准备七夕礼物,用来表达情感。此外,还有一些习俗活动,比如放烟火、吃巧果、送双生果等等。在古代,女子们还会在这一天向织女许愿,希望能得到技艺的提高和姻缘的美满。
总之,七夕节既有着传统的祭拜银河和牵牛织女的习俗活动,也有着现代的情人节礼物和烟火庆祝等活动。这一天,人们可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七夕节这一天更加意义深远。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穿针乞巧
这段文字记录了中国古代七夕节的传统乞巧方式。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的彩女常常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们开始习惯了这个乞巧的方式。自此以后,这种方式在后世流传下来。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夜晚时分,人们在家中的彩楼上结彩,穿七孔外,或者以金银玉石为针。《舆地志》中记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人们就把这种行为称之为穿针楼。
在乞巧的方式方面,还有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等多篇文献都有记载。宫中会以锦结成楼殿,高多达百尺,上面可以容纳数十人,摆放瓜果酒炙和坐具,以祭拜牛女二星,妃嫔们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听的清商之曲声响起,人们享受着宴乐达旦的欢乐气氛。在九引台,七夕情人节时,则成为乞巧的主要场所。夜晚时分,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成的称为得巧者,迟完成的为输巧者。此外,还有许多土民家庭也会效仿宫中的方式来乞求精巧的艺术制品。
喜蛛应巧
这种方式乞巧比较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这种方式的俗气稍晚于穿针乞巧。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到:“在这个晚上,人们在庭院中放置各种瓜果,以求巧艺。如果发现瓜果上有喜子网,就认为这是个好兆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个节日的晚上,乞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其中就有验巧的传统。在唐朝和南北朝时期,人们所使用的验巧标准是检查蛛网的有无,唐朝则以网的稀密程度为标准。而宋朝后,人们改为检查蛛网的形状,以网的圆正程度来判断是否得巧。不同朝代的验巧方法略有不同,但都以小盒盛放蜘蛛,并在次日早上观察蜘蛛结的网的细节来判断是否得巧,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投针验巧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七夕节的一种变体习俗,起源于穿针,但又与穿针不同。明清两代盛行,妇女们在七月七日中午丢巧针,并在阳光下曝晒盎水,然后把针投入水中观察水底的针影。如果针影成为云、花、鸟、兽、鞋、剪刀、茄子等图案,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这种针影的粗细和形状也可以用来卜算女子的巧艺高低。有据引述《帝京景物略》、《直隶志书》和《宛署杂记》。
兰夜斗巧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起源于汉朝宫廷的七夕习俗,其中贾佩兰嫁人后经常向人们描述汉宫七夕的活动内容。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汉宫举办“相怜爱”活动,使用五色彩缕相互绊结;接下来,宫娥彩女们一起去闭襟楼上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还有一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将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在晚上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宫女们随后摸黑寻找这些小玩意的游戏称为“斗巧”。
种生求子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是制作一些小艺术品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在七夕前几天,人们会在小木板上涂上一层土,然后播下粟米的种子,等到它们长出青翠的嫩苗时,再用小茅屋、花木等装饰上面,制作成一个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样子。这种小木板叫做“壳板”,而长出的豆芽则叫做“种生”,也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还把长出的绿豆芽称为“巧芽”,用它来代替针,抛在水面上乞求巧艺。
此外,人们还会用蜡来制作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这个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或者是老鹰、鸳鸯等动物形象。这些蜡制品可以放在水面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女性还会购买一些蜡制的玩偶,让它们浮在水中,以为宜子之祥,这种玩偶叫做“化生”。
为牛庆生
在七夕节这一天,孩子们会到野外采集一些鲜花,然后把它们挂在一些牛角上,这个活动叫做“贺牛生日”。这个习俗的起源是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后,一只老牛为了让牛郎能穿过天河去见织女,主动撕掉了自己的皮,并让牛郎用它的牛皮做成了一双鞋让他穿过天河。为了纪念这只老牛的献身精神,人们便开始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报道,司马懿当时因为职位高、权重大,曹操对他心生猜忌。为了自保,他假装患上了疯病并躲在家中。然而,魏武帝还是不放心,派遣一名令史秘密调查真相。正值七月七日,司马懿正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向魏武帝报告,魏武帝立即下令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将被拘留。司马懿只好乖乖地遵命回朝。
此外,还有一些人在乱世中,通过放荡行为来表达内心的郁闷。他们蔑视礼法,反对时尚。《世说新语》卷二十五中记载,七月七日,大家都在晒书,只有郝隆躺在太阳底下,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时,他回答:“我在晒书”。这既是对晒书习俗的蔑视,也是对自己才学的夸耀。晒肚皮也就是晒书。在魏晋时期,汉代的晒衣风俗为豪门富商提供了展示财富的机会。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不屑于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们在晒衣时,只见衣架上摆满了陵罗绸缎,泛着夺目的光彩。而阮咸则从容不迫地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当有人问他在干什么时,他答道:“未能免俗,只好如此了!”从这几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非常盛行。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七夕节的传统玩具,它是一种小泥偶,形象经常被描绘成传统穿着,手持荷叶的样子。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以及马行街内,磨喝乐被售卖。在宋朝后期,磨喝乐逐渐变得更加精致,不再是简单的小土偶了。
现在生产磨喝乐时,大小和姿态都有所不同。一些磨喝乐的高度可以达到三英尺,与真实的儿童相似。制作材料有的采用象牙雕刻或以龙延佛手香取代。其妆饰也非常复杂,有的采用彩绘木雕的栏座,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常常装饰有金、玉、宝石等,成对的磨喝乐价格一般在数千元以上。
拜织女
"拜织女"是一种纯属女性的宗教活动,多是由少女和少妇们组织。她们通常与邻里朋友约好,联合举办,参加人数在五六人至十人左右。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准备祭品,如茶、酒、水果、五子等。另外还有鲜花,红纸和香炉。女性们会在这里进行一天的斋戒,沐浴后前往主办者家里,祭拜拜织女,朝着织女星座默念心愿,如希望变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等。她们一边吃花生瓜子,一边祈祷。该活动经常进行到半夜才结束。
拜魁星
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才出众,因此那些想在科举考试中得到成功的读书人会在这一天向魁星祭拜,祈求他的保佑和加持以求得考试顺利。魁星又称魁斗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被称为魁星或魁首,位于二十八宿中的奎星。在古代,状元被称为“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这一说法源于魁星主宰考运的传说。
根据传说,魁星爷的相貌十分丑陋,脸上布满斑点,还跛脚。因此,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讥笑他。诗句中说:“如果没有美貌,再漂亮的服饰也无用;即使涂抹了锦鲤,也掩盖不了丑陋。虽然娶了麻姑、成了两个美人,但和蜂房里的蜜蜂相比,仍不是很出色。他的胡须只比大雁脚下的沙子长一点,而鼻子和嘴巴旁边的长发,则像是印度鸟在沙滩上行走的痕迹。有可能他躲在檐前午睡,被风吹来的梅花落在了他的脸上。他走路时,由于坑洼的路,一脚高一脚低,非常奇特。在缓缓行走的时候,他仿佛在跳舞;他曼妙地飘荡着,如同在水面上舞蹈。只因为这世界充满危机,他多次迷失轨迹;因扭伤腰部,常常要微微摇晃地走路。尽管如此,他的步姿仍然非常优美。
然而,这名魁星爷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斗志,勤奋学习,最终考上了高中。在皇帝的殿试上,皇帝问他脸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斑点,他回答说:“我脸上的斑点就像满天星星一样。” 皇帝又问他为什么脚会跛,他回答道:“我只有一只脚,但我能够跳过龙门。” 皇帝非常满意,于是就录取了他。
有一种不同的传说称,魁星爷生前虽然学富五车,但却每次考试都失败,最终感到绝望而自杀投河。但出乎意料的是,他被一只鳖鱼救起,并最终升天成了魁星。由于魁星能够掌控文人的考试运势,因此每年七月七日他的生日时,学子们都会庄重地祭拜他。
七姐诞
在广州的七夕节,已婚女性一般不能参加拜仙活动。不过,对于刚结婚的新娘子来说,在度过第一个七夕节后,需要进行一次名为“辞仙”的仪式。这个仪式通常会在初六晚上进行,而除了需要准备的牲醴、红蛋、酸姜等物品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者沙梨,这代表着和姑娘们的辞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记载,每年的初七日,旧俗中有女性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传统活动。这些游艇上会用素馨花、茉莉花等来装饰,被称为花艇。据传说,这一天是“仙女淋浴日”。石门沉香浦的水质清澈,并且每天的日出和日落都能映照在两山之间,有时还出现犹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象。参与泛舟的人们期盼能够观赏到这些奇特景象的出现,因此,在七夕这一天,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活动,非常热闹,也成为了一个节日的传统习俗。
染指甲
在中国西南一带,染指甲已经成为了七夕节的一种传统习俗。此风在四川省的许多县志中有记载,同时在贵州和广东两地也有流传。节日里,许多年轻的姑娘们喜欢用树液和水来洗头发,这不仅可以让她们更年轻漂亮,而且还能让她们更快地找到如意的郎君。另外,用花草来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和儿童在节日活动中的一项爱好,同时也与生育信仰密切相关。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关于这项习俗的记载。根据《攸县志》的记载,七月七日,妇女会采摘柏叶和桃枝,煎汤洗发。而散文名家琦君在《髻》中提到,她的母亲和叔婆等女性也会在七夕这一天沐发。据信这项习俗与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一天取来的泉水和河水就像取到了银河水一样,具有神圣的洁净力量。有些地方甚至直接称为“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一天洗发,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用银河里的圣水洗净头发,可以获得织女神的保佑。
在传统的七夕节上,人们常常会使用脸盆接露水,这一习俗至今仍流传。相传,七夕节时的露水是因牛郎织女相会而流下的眼泪所化,因此抹在眼和手上,可以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独特的七夕节乞巧风俗。在这个夜晚,女性们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其中包括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这种草人不仅要供奉瓜果,还要栽种豆苗、青葱。女性们会手持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巧拙之命,并且还进行穿针走线的比赛。
另外,女性们还会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竞相展示和比拼各自的巧手。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拜七娘妈
闽南的七夕节是庆祝“七娘妈”诞辰日的,这一节日在民间非常普及,人们崇拜“七娘妈”作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神灵。据闽南籍学者林再复在他的著作《闽南人》中的考证,过去闽南人经常跨越峡谷、海洋和不同的国度来从事贸易和赚钱,许多人多年未能回家,那些妇女只有寄望于孩子身上,只有透过孩子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因此,七夕节这个传统的相思情人节也变成了保佑孩子平安健康的“七娘妈”的祈祷节日。
每年这个特殊的日子,许多人都会聚集在七娘妈庙里为孩子进行成人礼。这个仪式在民间非常有意义,被认为是向“七娘妈”祈求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日子里,家长会带着供品前往庙宇祭拜,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地度过少年时代。在台南地区,成人礼仪式特别重要,因为人们认为孩子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鸟母”照顾的,而鸟母是由七娘妈所托付的。因此,七娘妈被视为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会带着孩子到寺庙祭拜,祈求“七娘妈”的保佑,并将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孩子的颈上,以示保佑。这个锁牌会一直戴到孩子16岁,在七夕节当天拿下祭拜“七娘妈”,以表达感激之情。除了成人礼之外,闽南地区对于七夕节并不重视乞巧,而是更加注重保健食俗。在这个节日里,几乎所有家庭都会采购各种中药、使君子和石榴等来营养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