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啥雨 梅雨天气是什么意思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2-12-29
南方人最痛恨的天气莫过于梅雨天了,高湿度加上晾不干的衣服,梅雨是啥雨?每年6-7月份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我们把这种天气称为梅雨天,梅雨天气我们又该注意什么呢?本文还给大家准备了养生小技巧哦,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梅雨天气是什么意思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梅雨是啥雨】
梅雨天就是指每年6-7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一段连续阴雨的天气,这个时间正是江南地区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就叫做梅雨天,也叫做梅雨季节、黄梅天气等。这段时间天气闷热,衣服容易霉烂,所以也叫做“霉雨”。
每年6-7月份,正是大气环流季风调整的适合,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合体并持续交绥,形成了一个梅雨锋,就使得这片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并且高温,多暴雨。
梅雨天气时,几乎很少出现晴天,基本都是阴天或者下雨的天气,空气湿度比较大,同时温度也比较高,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闷热的。这种天气下衣服很难晒干,并且容易出现霉烂的情况。
梅雨的有关谚语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梅雨是怎么来的?
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梅雨天气是什么意思】
梅雨的意思是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正常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特殊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
梅雨天养生建议
1、注意劳逸结合
要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不足,适当午睡,哪怕在办公桌前打个小盹,不仅可以补充晚间睡眠不足,还使下午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对于那些因受客观条件限制,中午不能很好午休的人来说,要保证充足的晚间睡眠。晚上11点左右睡觉,最迟不要超过12点,而且要保证7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切勿经常打乱作息规律。
2、合理饮食祛湿
要多吃清淡祛暑、清热解毒的食物,如利水祛湿类食物:黄豆、绿豆、金针菜、冬瓜等;清热祛暑类食物:西瓜、丝瓜、黄瓜、芹菜、苋菜等;清热利湿的食物:茭白、竹笋、荸荠等;健脾利湿的食物:蚕豆、赤豆、青鱼、鲫鱼、鲢鱼、扁鱼等。
儿童要少吃厚腻甘甜的食物,特别要限制冷饮摄入,尤其是冰箱内取出的食物不要立即食用。对于喜欢喝冰啤酒的人来说,要注意适度、适可而止,最好的夏日饮品当数白开水、淡茶水。
3、调节心理情绪
梅雨季节,潮湿的雨天易使人情绪低落。据研究,当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疲惫,或表现得烦躁不安、极易发怒。再加上阴雨天,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人际交往受到限制,更容易陷入沮丧的情绪中。因此,梅雨季节的天气容易诱发抑郁、烦躁的情绪,导致事故多发。
如何保持“阳光心态”?要让心多晒晒太阳。即使不愿出门,也可以在家多做运动,刺激中枢神经使其兴奋,从而带来轻松愉快的好心情。感觉心情烦躁时,可以多和亲戚朋友聊天,缓解压力。另外,还应增加室内空气流通,减轻工作压力,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绿茶和白开水,尽量早睡早起;容易失眠者,可尝试睡前喝半杯牛奶或百合莲心龙眼汤;闻苹果、橙子、柚子、薄荷的香味,对疏解郁闷、提神健脑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