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歌原文 九九歌的由来简写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4-07-26
民间传统的谚语诗——九九歌是古代农民的智慧结晶,民谣是用来来衡量冬天气候变化的节气歌,九九歌原文是什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九九歌的由来简写解析,千万不要错过了。
【九九歌原文】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寒冷的程度不一样,九九节气歌也因此而异。最简单、流行最广的“九九节气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当然,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区别,都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数九”更为适用于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可以算是二十四节气外的一种“杂节气”,又被称为“冬九九”。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认为,“九”是最大的一个数,有最多、最长久的概念。“数九”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算,之后以每九天为一个单位,称为“九”,九个九作为“最大不过”之数,在经历了冬至日开始的九九八十一天,就叫做“出九”,古代劳动人民认为这个时候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了,所以有“九尽桃花开”的说法。
九九歌的意义
九九 是节令名称。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和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成九个时段,每个时段为九天,即为“夏九九”和“冬九九”。并依次定名为头九、二九、…九九。通常所指的“九九天”是指冬九九,三九和四九期间,是中国最冷时期,而最末一个九天即九九期间已是3月“惊蛰”时节,气候转暖,是“九九艳阳天”了。
九九歌是中国民间谚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更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更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为什么要数“九”?
《数九歌》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从冬至之日起到之后81天,也是这一年中最冷时段的形象描述,在这“最难将息”的寒冷时节中,人们以九计数,屈指度日,以《九九歌》描述了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的变化(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九九歌》在各地民间多有流行,多是人们根椐当地天气情况自编自传。
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因为中国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冷暖变化不一样,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
【九九歌的由来简写】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歌的内容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意思是一九二九时,天气快速降温,冷到手不能放在外面;到了三九、四九,天气就到了最冷的时候,连河水都结冰了,可以在上面行走;到了五九、六九时,大地渐渐回春,可以去欣赏柳树发芽了;七九时,经历六十三天河流解冻,八九也就是到了七十二天,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来了;九九时,经历90天,也就是农民开始犁地,准备播种的时候了。
数九歌的演变过程
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如九九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劳动人民经历了千百年与风雪严寒的搏斗,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创造出许多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九九歌”。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谣:
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顾禄《清嘉录》上记载有一首“数九歌”,十分风趣地描写了古代人们过冬的情形: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手都因怕冷而缩在面袍里);三九二十七,篱头吹 篥(寒风刮在篱笆头上,像吹 篥一般);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睡在被窝里像睡在野地里一样);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穷人衣薄,起舞取暖);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 (透露出一点暖意了);七九六十三,布袖两肩摊(天暖,厚衣服可以披在肩上了);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跳蚤出。
在古代社会里,穷人过冬尤其受罪。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有一首较通俗的民谣是这样的(北京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俗谚有“头九暖,九九寒”,人们发现如果起头九天暖和,则跟着来的整个冬 天都会特别冷。故说“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燕京岁时记》中说:“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京房易占》说:“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冬至后第三戌,为腊月最冷者。”后来,一般人们都认为三九天是最冷的,但是事实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时间。只不过刚进三九的头几天,寒暖变化大,一下暴冷,身体不太适应,显得格外寒冷,而到四九,虽然温度比三九低,但温差变化小,便感觉不如二九进入三九时这么冷了。自冬至起,三四九刚好在二十四节气的大寒附近。
为什么要数“九”呢?为什么不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因为中国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冷暖变化不一样,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如北方的“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春打六九头,卖了皮袄买个牛。”(晋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荆楚岁时记》)湖南的“九九歌”说:“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地在坝下的蔚县则说:“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这些“九九歌”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从道理上讲,冬至日是“阴极之日”,昼至短,夜至长,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实际上尽是寒冷的开始。谚语说:“冷在三九”,有的地方的“九九歌”中存“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三九、四九常在农历腊月初,所以又有“进了腊月门,冻死一家人”、“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的说法。为什么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却在“阳生”之后的“三九”天呢?这是因为地球吸收太阳的热量并贮存起来,昼存夜放,冬至前地球放热量小于吸热量,略有积存。冬至日起,地球吸收太阳的热量虽因昼日长而有所增长,放散的热量却因夜仍长于昼而“入不敷出”,到了三九、四九,出现了地球严重“亏热”现象,所以冬至日还要冷,成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