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至2030年冬至时间一览表 2023年冬至在哪一天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6-08
2023至2030年冬至时间一览表,冬至是指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照射到南半球最南端的时候,同时也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最北端的时刻。
2023年冬至在哪一天
冬至日是几月几日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的黄经达到270度,也就是说太阳在这天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这一天也是太阳的南行到达极致的时刻。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太阳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每天会逐渐增加。因为冬至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节气,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应的习俗和食品。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其内涵涵盖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在中国民间,冬至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四季中最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在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通常会进行冬至祭祖和宴饮的活动。而在中国北方地区,则有吃饺子的传统。
冬至的风俗习惯
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着很长的历史和丰富的食俗。据传,冬至这天夜晚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也是冬季到来之前的最后一个节气。因此,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准备各种食物来庆祝、祈求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
在各地的食俗中,饺子、汤圆、羊肉汤、年糕、番薯汤果、糯糕、擂圆、酿酒、麻糍、冬至面、冬节丸、桂圆烧蛋、南瓜饼、炸点心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食物。而北方地区最为广泛的习俗便是在冬至这天吃饺子,这种食俗已经成为了北方地区很多人的传统。
人们吃饺子的含义也很有意义。按照传统的说法,饺子汤圆的形状象征着太阳和月亮,代表阴阳和谐,同时也意味着家庭的团圆和繁荣。此外,吃饺子还有增加体力、保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总之,冬至这个节日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食俗,人们在这一天品尝各种节日特色食物的同时,也会分享着彼此的喜悦和祝福。
据历史记录,冬至吃羊肉的习俗自汉代便开始传承,这一天人们会食用羊肉以及其他营养丰富的食品,以希望来年一切顺遂。目前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被称为“数九”,在这一节日之前,人们会给长辈送上羊肉等礼品,而家家户户都会品尝羊肉汤。
江南一些地区比较流行吃汤圆,这是因为汤圆象征着团圆。每到冬至清晨,各家各户会磨糯米粉,然后用糖、肉、菜、水果、萝卜丝等多种食材做成馅料,包成冬至团。这些冬至团不仅是为了家人自己食用,也会赠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之意。
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之一就是杭州年糕,它是农历新年传统节日中应时的美食。年糕是使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制而成,许多地区在春节和冬至期间都会注重食用。
宁波的冬至传统习俗之一是必须要吃番薯汤。番薯汤是指将番薯煮熟后,加入红枣、糯米等材料一起煮成的甜汤。在宁波人的理解中,“番”和“翻”是同音的,所以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希望和好运。无论是身在宁波还是其他地方,冬至时刻不要忘记品尝这一美食哦。
2023-2030冬至时间表
冬至时间: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冬至时间: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冬至时间:2025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冬至时间:2026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冬至时间:2027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冬至时间:2028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冬至时间:2029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冬至时间:2030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冬至时,太阳在南方最低,为太阳南行的极端。这一天太阳光线照射直至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光线角度最小。冬至是太阳南移的拐点,之后,太阳将走回“原路”,直射点从南回归线(23.26度南纬)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包括中国)的白天将逐渐变长。但由于冬至前后地球接近近日点,运行速度稍快,使得南半球太阳直射时间比北半球少约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略短。
中国的星象文化深源流长,与干支时间、八卦相联系,涵盖广泛,其中廿四节气作为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最初是根据斗转星移制定的,根据北斗七星指向不同方位的变化确定季节时间,在不同的时间里斗柄不同的指向,如斗柄指东则代表春季来临,斗柄指南则代表夏季,斗柄指西则代表秋季,斗柄指北则代表冬季。廿四节气与中华文化历史渊源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更好地指导北方中原地区的农事活动,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吸收到《太初历》中,成为了历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二十四节气”是通过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出来的。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而定的,即将春分点作为0度起点,在黄道上太阳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被引入到农历当中,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冬至被称为“日南至”,是与太阳光直射运动相关的节气。在这一天,太阳格外南行,太阳光直射线到达南回归线。从冬至开始,太阳直射点慢慢向北回返,这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开始回升,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增长。冬至标志着太阳新生,太阳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在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所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一个新的太阳直射点往返的循环开始,应该对此感到高兴。
气象变化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开始逐渐升高,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所以呈现出"入不敷出"的状态。在"三九、四九天"这一时段,积累的热量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寒冷。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景观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冬至日的白昼很短,但是该日的温度并不一定是最低的;而在冬至之前,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天气不会很冷。因此,真正的寒冬是在冬至之后到来的。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这个天文学上的气候特点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显然是偏后的。
在中国,冬至之后就是最寒冷的季节,每隔九天就会有一个“九”,数到“九九”就是八十一天,也是“钱九”或“完九”;在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桃花盛开,表示寒气已尽。这种“数九”寒天的周期是从冬至开始的,也称为冬令时期,它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深受人们的欢迎和期待。
冬至三候
“冬至的三候”指的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期间的三种气象变化。具体来说,第一候是指水开始结冰;第二候是指地面开始冻结;第三候是指雉鸟会在大水中出现并产生蜃景现象。
一候水始冰
在北方,强冷空气极为常见,经常南下,带来大风变冷,夹带着降雪和降雨的寒流。一般情况下,冬至过后,我国开始步入严寒的季节。而这时候,在北方,水已经结成了冰。在我记忆中,许多冬日的早晨,露水凝结在各种工程和绿色植物上,形成各种形状的透明晶莹的冰棱和冰碴,如魔术一般神奇而有趣。孩子们睡前常常会把一桶纯净水放在院子里,第二天早晨醒来时,兴致勃勃地取出明亮的冰块儿来玩耍。有些顽皮而缺乏经验的孩子会把冰块儿放进嘴里,用力咬下去时,发出“嘎嘣”声响。在寒冷的冬日里,小小的冰块却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快乐。
二候地始冻
时间匆匆,冰封千里。冬至之际,北方早就结束了收获季节,此时广袤的原野上,红白的裸露土地接连而起。一场雨后,霜降之后,冻结在表面的薄冰发出清晰的嘎吱声。不要小看这薄薄的冰层,正是它们在保护和守护着土壤。土地资源是民生之本,所有的生命都需要它,只有拥有了它,才能辛勤劳作,耕耘出丰硕的收成。因此,群山、原野、林海、湖泊,冰封将息,正提醒人们注意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好好珍惜资源,建设美丽家园。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是指野山鸡一类的大鸟,而蜃指大蛤。冬至后,野山鸡一类的大鸟变得不那么常见,但海滩上却可以看到形状和颜色类似于野山鸡的大蛤。古代人认为这些大雕变成了大蛤,这种说法充满了想象和戏剧性。由于古代科技落后,人们只能通过想象和猜测来描述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实际上,随着冬季的来临,许多候鸟开始北迁,使得沿海地区的雨水量减少,与此同时海洋和江河水位也降低。因此,人们在海滩上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大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