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小知识 大暑节气有什么特征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5-05
大暑节气小知识,我们所说的大暑,是指夏至后第11个节气。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因为太阳直射地面的角度最大,所以天气也格外的炎热。在中国传统农历中,大暑通常指的是七月廿三,这个时间的气温很高,需要注意防暑降温,很多人在这个时期会选择吃清凉的食物、穿清爽的衣服,以及多喝水等来降低体温,减轻炎热的感觉。大暑的到来,也标志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到来。此时的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草木茂盛,果实成熟,象征着丰收的希望。而人们则需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迎接即将到来的秋季。
大暑节气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大暑
“暑”就是热的意思,大暑,顾名思义就是很热。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这一节气代表着夏季的最后一个节点,也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时期。大暑气温高、潮湿度大,往往出现雷暴和台风等天气现象。在这一时节,人们需要多喝水、少出门,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之一。气候特征是温度高,气温常常达到40℃以上。根据历法,大暑是每年的第12个节气,通常在七月下旬和八月初出现。在这段时间里,喜温植物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同时雷阵雨也会频繁发生。有一句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是早上东方有闪电,那里就不会下雨,如果是在西方就赶不及躲雨了。在大暑期间,气温高,加上自然灾害如干旱,涝灾和风灾等,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古代,我国将大暑分为三个候来记录天气变化。第一个候是腐草变成萤火虫,意味着大暑时节,陆生萤火虫从腐烂的草里孵化而出;第二个候是土地潮湿,闷热的天气越来越普遍;第三个候则是大雨时行,弥补了暑湿,标志着气候即将向立秋的过渡。萤火虫约有2000多个种类,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等到大暑时节,萤火虫卵就会化为成虫。这些候的出现和古人的观测以及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现代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大暑这个节气处于三伏天的中段,天气异常炎热,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在这个时候,阳光强烈,气温高,湿度较大,同时也有时常下雨的情况。尽管可能会感到闷热难耐,但是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却非常有益处,因为在这个时期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最快。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有在大暑三伏天饮用凉茶(伏茶)的传统习俗。伏茶的名称就暗示了它是为三伏天所冲泡的茶,这种加入中草药的茶液有着祛暑解热的功效。此外,还有烧香祭祀、晒姜防虫等与三伏天有关的习俗。大暑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期,因此在此时期内,养生保健的重点是应该防止中暑以及消除湿气。
大暑的历史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的是炎热到了极点的时期。《逸周书》中称其为“土润溽暑”,指的是潮湿而闷热的天气。大暑期间,阳光最强,气温最高,雷雨天气常有,是大自然呈现出狂热生长的时节。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释,大暑是指热气达到极点的时候,而小暑后十五天,才能真正到达大暑,也就是六月中旬。因此,大暑这个节气的出现,标志着盛夏正式开始。
传统习俗
1、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尤其是台州许多渔村的一项民间传统习俗。这项习俗的意义是要通过将“五圣”送出海、送暑和保平安,来保佑人们的生活平安健康。
在活动中,人们会建造一艘按照旧时三桅帆船比例缩小后的“大暑船”,并将各种祭品放在船内。然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这艘船,在街道上行走,伴随着鼓声和号角声以及鞭炮声,街道两旁站满了祈福的人群。
最后,这艘“大暑船”被拉到了码头,进行了一系列的祈福仪式后,被渔船拉出渔港并在大海上点燃,船身在海上沉浮,以此祝福人们能够五谷丰登,生活平安健康。此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会有各种民间文艺表演,为整个活动增添了不少色彩。
送大暑船是一项台州市椒江葭芷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在清朝同治年间,该地区流行病疫,尤其是在大暑节前后。由于葭沚地处椒江口,渔民居多,为保障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当地人决定集体供奉“五圣”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表达虔诚之心。这就是送大暑船活动的初衷。 该活动逐渐演变成了葭沚周边地区的节日庆典,从大暑节前开始,各种人士就开始准备,葭沚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人来人往,十分繁荣热闹。
2、晒伏姜
伏姜是一种来自中国山西和河南地区的传统食品,被人们广泛用于夏季三伏天的保健食品中。在制作伏姜时,首先需要将生姜切成片或者榨汁,与红糖混合后装入容器中,在太阳下进行晾晒。这样可以让姜和红糖充分融合,提取出相应的营养成分。伏姜不仅可以帮助缓解老寒胃、伤风咳嗽等症状,还可以起到保健作用,为人们提供温暖和营养。
晒伏姜中的姜辣素含有特殊的生化活性,可以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胃肠不适,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它还可以刺激神经中枢,增强食欲,改善身体吸收营养的能力。此外,晒伏姜还具有一定的提神醒脑的作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感冒。总之,晒伏姜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对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喝伏茶
伏茶是一种特殊的茶,由多种中草药煮成。它是为了应对夏季高温而产生的。其实免费供应伏茶活动也是民间习俗的一种,很久以前,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传统。在温州这个城市,也一直保留了此项文化传统,每个凉亭都会有专人全天煮茶,供应给路人喝。无论身份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来品尝这种传统茶水,这种文化传统和习俗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什么是大暑节气的象征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全年最热的一个节气。它的特点是温度高、气势猛,通常会带来高温天气,有些地区的温度甚至可以达到40度摄氏度,非常炎热。此时,喜温作物的生长速度最快,同时也是雷雨最多的季节。据说,大暑期间的闪电在东方出现,就意味着不会下雨,而闪电在西方出现,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除此之外,灾害频发也是大暑的一个特点,包括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
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日照阳光最强、最炎热的时期,又称为“三伏天”中的“中伏”,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很难忍受。这时期也是雷雨最多的时候,虽然会有暴雨洪涝等天气现象,但也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很好的水分条件。季风的影响使得中国许多地区在夏天都面临高温、潮湿多雨的气候,这时期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季节。虽然大暑的天气难熬,但它对于农业生产是十分有利的。
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尤其是在华南地区。这个时期的气温极高,阳光强烈,是整个夏季中最集中的高温时段。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的雨水充沛,所以雷暴也十分常见。除了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遭受到高温和酷热的天气,而35℃的高温已经司空见惯。这个时期的北方内陆地区则更为干燥酷热。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其气候受到大气环流系统的控制,其中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是中国东部主雨带的季节。主雨带通常从华南、江南地区北移至江淮地区。接下来的7月下旬到立秋期间,由于副高等环流系统的季节性北抬,西南季风也会向北推进。西南风将来自热带、副热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北方地区,与中纬度的冷空气在华北、东北一带交汇,导致这些地区开始进入雨季。相比之下,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较远,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大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大暑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对于喜温植物来说,生长速度非常迅速。同时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在我国许多地方习俗是以斗蟋蟀为乐,人们可以在休闲时间享受这种娱乐方式。夏季的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一句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在午后时分,如果闪电出现在东方,则雨水不会下到这里;如果闪电在西方,则雨势会很快到来,人们常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也有“西北雨,落过无车路”的形象描述。另外,“夏雨隔田埂”,“夏雨隔牛背”等都形象地描述了雷阵雨的特点。总之,夏季雷阵雨来势汹汹,常常出现这边下雨那边晴的情况,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物候现象
元代的文人吴澄编著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了“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再分成三个候。大暑的三个候分别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由于大暑时节气温偏高,又多雨,因此细菌容易滋生。枯死的植物在潮湿的气候下会腐化,到了晚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枯草败叶下飞来飞去寻找食物。此外,土壤高温潮湿,非常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三候则指在这样雨热同季的潮湿炎热天气下,随时都会有雨水落下。
大暑节气吃什么
1、吃仙草
广东许多地区在盛夏时节喜欢食用仙草,这是一种唇形科仙草属的草本植物,也称为凉粉草或仙人草。仙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重要植物资源。
仙草因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而被人们誉为美食佳品。其茎叶可以被晒干,制作成烧仙草和广东一带的凉粉,是一种美味又消暑的甜品。
2、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在福建莆田地区,人们喜欢在大暑这个节气期间食用荔枝、羊肉和米糟。据说,大暑时食用荔枝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人参,因此荔枝在当地备受青睐。作为莆田的特产,荔枝品种繁多,其中宋家香、状元红、十八娘红等品种更是质优价高,历史悠久。到了大暑前后,荔枝已经成熟,并且充满了丰富的果香。莆田地区的人们一般会在大暑这个节气期间赠送荔枝作为礼品,亲朋好友之间也会互相赠送荔枝,以表达彼此的祝福和关爱。
米糟是将白米和白米曲混合发酵而制成的一种糟状物。在大暑这一天,人们会将米糟切块后加入适量的红糖进行煮食,以补充人体的能量。此外,在这一天,人们也会互相赠送荔枝和羊肉,以庆祝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