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食俗 立秋各地吃哪些传统食物
- 作者:万年历小编
- 来源自:万年历网
- 时间:2023-06-30
立秋节气食俗,立秋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8月7日或8日。在立秋这天,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秋天的脚步渐渐临近。立秋节气也代表着丰收的季节的到来。以下是立秋节气的一些传统风俗活动和必吃的食物:
立秋各地吃哪些传统食物
立秋节气风俗活动
立秋,不仅意味着酷热的夏天即将离去,还预示着丰收的秋季即将到来。因此,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举行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活动。
啃秋瓜
在南方有一个习俗叫做"立秋啃秋瓜",意思是在立秋这一天要多吃西瓜,以预防秋燥,长期以来这个习俗就被保留了下来。《首都志》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一本书,在书中记载了这个习俗:"在立秋前一天吃西瓜,被称为啃秋。" 同时也有迎接秋天到来的意义。
食秋桃
在江南地区,立秋日食用秋桃是一项传统习俗。当立秋到来时,人们会吃秋桃,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会分到一个。吃完之后,他们会保留下桃核。等到除夕的那一天,人们将桃核投入火炉中,将其烧成灰烬。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驱除一整年的瘟疫。
晒秋
每年的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的高峰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民生活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有限,只能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窗台和屋顶来晒晒农作物,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这种特殊的农民晾晒农作物的生活方式和景象,成为了画家和摄影师所追求的创作素材,并且给人们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晒秋"氛围。
秋忙会
秋忙会通常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季农忙而准备的商贸盛会。这个会议既有与传统庙会活动结合的,也有专门为了农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工具的交流、牲口的买卖、粮食及生活用品的交换等活动。
秋收互助
秋季繁忙时期,农村常见的一种习俗是进行"秋收互助"。乡亲们相互帮助,组成三五成群前往田间,抢收成熟的玉米。先采摘成熟早的家庭的玉米,这一做法既符合农时,又能确保玉米安全储存。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时间,还能够加强社区之间的合作和互助精神。
称水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常常依靠各种方法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包括预测秋季的降雨量。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立秋前后水的重量来推测秋天的雨水情况。具体做法是,老百姓会用同样大小的容器分别装满水,然后进行称重。
如果立秋前的水重,这意味着此时的地下水和井水充足,夏季的降雨量较多,预示着秋天的雨水可能较少。而如果立秋后的水重,说明地下水和井水较少,这意味着秋季雨水较多,可能会形成秋涝。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水量的变化来推测降雨情况。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不一定准确,因为天气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依赖气象部门提供的科学预测来了解天气情况。
贴秋膘
立秋这天是一个民间的传统习俗,流传已久。人们通过悬秤称体重,将自己的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由于夏天气温较高,人们的食欲会减少,饮食也会相对清淡简单,导致体重会有所减少。而到了秋天,天气转凉,胃口会增加,人们希望能吃一些美味的食物,增加营养,弥补夏天的损失。于是人们采取了一种叫做"贴秋膘"的方式来补偿,即在立秋这天食用各种各样的肉类,比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增加体重和脂肪。
秋社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最早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这一天意味着收获已经结束,所以官府和民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来感谢土地神的保佑。宋朝时,秋社的习俗包括食用糕点、饮酒和妇女返回婆家。唐代的诗人韩偓在他的诗中写到:"我愿成为你家的燕子,秋社归时也不愿离去。"在一些地方,至今仍然有人传承着"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等习俗。
立秋节气必吃的传统食物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传说于明朝时所发生。传说中,明朝大将徐达攻下元朝的都城北平府后,他手下的一个士兵偷了一个农民的香瓜。由于大将常遇春对军纪要求严格,他决定对那个偷瓜的士兵判处死刑。然而,这时农民出来说在元朝都城有一个习俗,即在立秋这一天拾取瓜果不算偷窃。常遇春一听到这个说法,决定赦免那个士兵。没想到,一旦说立秋拾瓜不算偷窃,其他士兵也开始纷纷抢夺农民的瓜果。为了奖励士兵们,常遇春便找到了可以代替香瓜的食物,那就是唯一具有肉质感和肉味的蔬菜——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习俗便传承了下来。
2、杭州吃西瓜
立秋日,江南一带有着吃西瓜的传统。在过去,杭州一带流行食用秋桃。立秋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吃上一个秋桃。吃完后,他们会把桃核保存下来。直到除夕这一天,他们将桃核扔进火炉中,将其烧成灰烬。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驱除一年的瘟疫。
3、北京“贴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老北京的习俗是要吃肉食,也叫做“贴秋膘”。在京城的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人们会排起长队来选购肉食制品。尽管立秋时天气仍然很热,但人们身上的湿粘感已经消失了,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来临了。于是人们开始想要吃些好吃的食物来弥补夏季的亏空,最解馋的就是炖肉!通过吃炖肉的方式来补回夏天流失的膘肉,因此称之为“贴秋膘”。
4、山东吃“渣”
立秋吃"渣"这种食俗在山东莱西地区非常流行。这种"渣"是一种由豆腐和青菜制成的小豆腐,还有一句俗语:"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这些食俗大多是为了预防腹泻,说明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秋季腹泻的预防意识。
5、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相信立秋时吃瓜可以预防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到立秋当日吃下,目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立秋水是四川东、西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习俗,一般在立秋这一天的正刻之间进行。据传统认为,喝立秋水可以消除积暑,预防秋季肠胃不适。
这种习俗在当地流传已久,许多家庭会在立秋这一天准备一个特殊的仪式,全家人齐聚一堂,每个人都会喝上一杯特别准备的立秋水。传统中,立秋水是用特定的方式制作,通常会加入一些特定的草药材料,比如菊花、菖蒲、白芷等。
虽然立秋水的功效没有经过科学证明,但在当地的民众中却相信它有助于消暑、预防秋季肠胃不适。这种习俗不仅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总而言之,立秋水是四川东、西部地区一种传统的民俗习俗,通过饮用特制的饮品来消暑、预防秋季肠胃不适。这种习俗在当地深受人们喜爱,也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7、台湾吃龙眼肉
在《台湾通史·风俗志》中记载了台湾旧时对于立秋之前一日迎春的庆祝活动。据记载,当时有司豫塑春牛,摆放在东郊之外,等待迎接春季的到来。男女们盛装出席,身上飘散着香气,手中扇子挥动,热闹喧哗的声音充斥着道路。春牛经过的地方,孩子们争相摸摸它的耳朵,甚至用鞭子轻轻抽打它的身体,这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迎春活动有如年初的盛况,尤其热闹,仿佛是太平盛世的景象。
立秋时正是台湾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鰆、虾的繁殖季节,同时也是台湾龙眼的丰收期。人们相信食用龙眼肉后,子孙能够成为高官显贵,而龙眼也被称为“福圆”,因此有谚语说: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